玉钏儿姓白,是《红楼梦》荣国府王夫人的丫鬟,与姐姐金钏儿同在王夫人身边当差,是月薪一两银子的四个大丫鬟之一。玉钏儿的戏分并不多,虽然多次出场,但也只是点名而已,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不过作者在第35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中写了关于她的故事。
白玉钏儿亲尝莲叶羹
宝玉被父亲毒打之后,贾母去看他,问他想吃什么,宝玉说想吃莲叶羹,凤姐命人去做。贾母从宝玉那儿出来去了王夫人处,莲叶羹做好后,王夫人让玉钏儿给宝玉送去。
玉钏儿的姐姐金钏儿因为守着王夫人与宝玉嬉闹,被王夫人打了一巴掌,赶出了贾府后投井自杀,因此玉钏儿对宝玉耿耿于怀。来到宝玉房间,“玉钏儿满脸怒色,正眼也不看宝玉”,“宝玉见他还是这样哭丧,便知他是为金钏儿的原故”,便“将人都支出去,然后又陪笑问长问短”,终于使玉钏儿“脸上方有三分喜色。”
为化解玉钏儿的不快,宝玉使用苦肉计,哄得玉钏儿终于展露笑颜,给他端过汤碗来。宝玉接着又体贴地提醒玉钏儿,“好姐姐,你要生气只管在这里生罢,见了老太太、太太可放和气些,若还这样,你就又捱骂了。”宝玉喝了两口汤,却故意说不好吃,玉钏儿不相信,宝玉便说,“你不信,尝一尝就知道了”,当玉钏儿真的赌气尝了尝之后,宝玉笑道,“这可好吃了。”玉钏儿听了,才明白宝玉是为了哄她吃一口。
更加有趣的细节是玉钏儿亲尝莲叶羹后,贾政门生傅试傅二爷家的两个老婆子来探望宝玉,只因宝玉听说傅试的妹妹傅秋芳是个“琼闺秀玉”、“才貌俱全”之人,唯恐薄了她,才答应见两个老婆子。由于宝玉和老婆子说话时,不小心碰翻了玉钏儿手中的汤,宝玉自己烫了手不觉得,却只管问玉钏儿,“烫了那里了?疼不疼?”
从上述细节描写可以看出,宝玉真会哄女孩子,也难为他是怎么想到的这些招数,由此也可得出下述结论:只要男生用心,没有哄不了的女生;凡是说不会哄女生的男生,只能说是用心不够。
从玉钏儿亲尝莲叶羹的故事中,宝玉给出了如何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最佳答案,体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情商和生存智慧,这种化干戈为玉帛的方法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和借鉴。
白玉钏儿加薪
按贾府规矩,王夫人应该配备4个一两银子的大丫鬟,自从金钏儿被撵出贾府后,王夫人身边便有了一个空缺,有几个女儿在王夫人房里当丫头的仆人,不敢去找王夫人,便给凤姐送礼,想让凤姐为自己的孩子在王夫人面前说情。
凤姐得便问王夫人看准了那个丫头好,王夫人想了想说,“依我说,什么是例,必定四个五个的,够使就罢了,竟可免了罢。”凤姐觉得不合适,王夫人又想一想,道,“也罢,这个分例只管关了来,不用补人就把这一两银子给她妹妹玉钏儿罢。他姐姐伏侍了我一场,没个好结果,剩下他妹妹跟着我,吃个双分子也不为过逾了。”
王夫人一句话,玉钏儿加薪了,相当于还是干原来的那一份工作,领的却是双薪。读者诸君可不要小瞧了这二两银子,它等同于贾府姨娘的薪水,也就是说贾政的赵姨娘、周姨娘两人也是每月二两银子。
白玉钏儿其人
《红楼梦》文本对玉钏儿这个人物形象着墨不多,我们只能从分布在各篇章的字里行间来分析。
一是喜怒形于色。玉钏儿是属于那种会把内心的喜悦或愤怒的情绪表现在脸上的人。因为她觉得姐姐的死是宝玉的原因,所以她怨恨宝玉,王夫人让她去给宝玉送莲叶羹,作为奴才,她不能违背主子的命令不去,但又解不开宝玉害死了姐姐这个心结,所以到了宝玉那儿,她“满脸怒色”。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喜怒于色的人大多是内心单纯、天真率直的人,从不知道隐藏自己的情感,玉钏儿的喜怒于色,恰恰说明了她的纯真和耿直,她与姐姐是两种类型的女孩。
二是姐妹情深。在43回凤姐过生日时,宝玉偷偷溜出府去祭奠金钏儿,回来后,书中写道:
“只见玉钏儿独坐在廊檐下垂泪,一见他来了,便收泪说道,“‘凤凰来了,快进去罢。再一会子不来,都反了。’宝玉陪笑道:‘你猜我往那里去了?’玉钏儿不答,只管擦泪。”
玉钏儿在姐姐金钏儿离开人世周年之际,独自坐在廊檐下哀思,虽然作者没写她对姐姐的思念,但姊妹情深却跃然纸上。每每读到此处,都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悲伤和巨大的冲击力,玉钏儿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因为她没有其他选择,只能继续服务于埋葬了她姐姐人生的贾府,对她来说该是多么地沉重和无奈啊。
有时我觉得,《红楼梦》打动人心的或许恰恰就是这些卑微的小人物的命运,滚滚红尘中,她们无可选择,她们只能听天由命,这种无助、无奈、悲伤,是历史的组成部分,不可分割。
白玉钏儿能否入册
可能有人会问,玉钏儿是不是薄命司中人?至少从《红楼梦》前80回是看不出来的,虽然玉钏儿的生活不能算幸福,但也算不上薄命。至于能不能入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关键是看她在80回后的故事中如何发展,她的最终结局决定了她能否入册,所以仅从目前的文本看,我认为不应该在册。
于2021.3.20
NO:2021-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