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4日 星期四 晴
老同学对我的一篇文章评价道:你写的聚会怎么都是伤感,没有喜悦呢?我说:可能是自己老了吧!而下班路上,先生很委婉地对我提出了批评意见,说我看问题总是把结局想象得很灰暗,总是不快乐,我反驳了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能说我是一个有忧患意识的人哦!”
其实,我内心里面对他们的说法是认同的,只是煮熟的鸭子嘴硬罢了。从小我就喜欢一个人独自对着逝去的野猫、野狗哭泣,发现生命易逝的真谛。喜欢在春花秋月中伤感,觉得美好的事物就要离去,年轻的心沦落在黑暗中。听歌我从来只喜欢听伤感的歌,在悲伤的氛围中我似乎更有灵感,可以写出一些发自心底的悲伤文字。其实,回头看我写过的许多文字中更多的是一种淡淡忧伤的影子。
看太阳更喜欢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落幕的情形,看剧也是喜欢看悲剧结尾的,虽然会为剧中人伤悲,但是,却始终为悲剧的无与伦比的魅力所征服,特别是小说中汇聚悲剧所有元素、集大成者《红楼梦》就是古典文学中我最喜欢的。
《红楼梦》是以梦幻开始,所有经历只不过是一场梦,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最终成了镜花水月一场空,而薛宝钗虽然嫁给了贾宝玉,奈何贾宝玉心心念念的只有林妹妹,而且宝、钗二人志趣迥异,终归是同床异梦。为此,曹雪芹有诗一首:“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特别是在看到宝玉和宝钗成婚的那天,也是黛玉的生日,她偶然得知宝玉要另娶他人,在身心双重打击下,焚烧了宝玉送的手绢及上面自己写的诗。离开人世最后时刻里最疼爱她的老祖宗、宝玉等都没有在身边,当时守在身边的仅有紫鹃、探春、李纨三人,“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描绘出“冷月葬诗魂”的实景。黛玉连喊几声:宝玉,宝玉、你好……气绝身亡,情断魂去也。
这一幕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哭了一次又一次,从年少的时候到如今都是如此。《红楼梦》 的魅力是全方位地探寻人性美的存在状态和幻灭过程。在艺术上,它是大结构,多层次,从表面上的三角恋爱,宝玉、黛玉、薛宝钗联系到四大家族,再联系到众多男女,里面的人物描写真的是好多,除了被诗化的男主角和女主角,再加上写的特别成功的王熙凤、晴雯等等,这个浩大的人物画卷让人惊叹不已!你知道《红楼梦》里有多少人吗?《红楼梦》里写了五百一十三个人,这么多人却大多以悲剧收场。
曹雪芹只完成了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是后来人续写的。搞笑的是有好多续本都是喜剧结尾,林黛玉居然被救活了,宝、黛重新结婚了,又一场大团圆的结尾,这马上就变得低俗了。而高鹗续的《红楼梦》 的优点就在于它保持了一个无法改变的悲剧结尾,不仅仅是个人的爱恨情仇、生离死别的悲剧,而且又保持着很开阔的社会面,非常扣人心弦的写出了大家庭的败落过程。这个悲剧结局就是我们无数红粉无比热爱它的原因。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确如此,悲剧与喜剧不同,悲剧所展现的震撼力往往带给读者更大的震撼。更多的思考和更为理性的探析悲剧也有着阅读美学的特点,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情境。
而且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和文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直面悲剧、忍受苦难、悲悯弱者、仇恨邪恶,从而感受悲剧艺术,激发悲剧情愫,感伤与愤慨中洞悉文学作品的魅力。
可能长年累月在悲剧艺术中感受到的是人性的弱点、生命的易逝、人世的无常,这些让我总是觉得活着仅仅梦一场而已,一切都是留不住的,让人总是容易伤感。即使在热闹、欢快的地方,即使是春花浪漫时候,即使阳光灿烂的日子,我的心里总是流淌着一条淡淡的忧伤的河流,让我总无法快乐起来。
或许这种不快乐仅仅只是对自己的反思,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罢了,也许随着岁月的流逝,一颗易感、忧伤的心慢慢变得平静而坦然,逐渐接受人生中的不完美。
感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