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小时候聪慧过人,而且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嘴上都生出了疮,胳膊也磨出了茧子,年纪轻轻头发都白了。
十六岁那年,他来到京城长安。慕名拜访当时掌管编纂国史以及为朝廷起草诏书的顾况,想让他为自己的诗作指点指点。顾老爷子名望很高,也是当时有名的诗人,每天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白居易去的时候天色已晚,顾老诗人接待了一天的客人已经累了,正躺在椅子里琢磨晚上吃点什么。他一眼瞥见诗稿上“白居易”三个字,禁不住嘿嘿地笑了起来:“小伙子口气不小啊!现在京城的房价这么贵,不是那么容易住的。谁特么还让你白住!”说完便漫不经心地浏览起来。当他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便瞪大了眼睛从椅子里坐了起来,十分惊喜地说:“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句,在京城住下来不难!就算买不了房,可以租房住嘛。”老人家欣赏诗句中小草所蕴涵的顽强的生命力,纵然在历经野火之后,一经那春风,便又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作为一个人,不是应该像这荒原上的野草一样,在逆境中顽强地斗争,倔强地生存。顾老诗人为眼前这位天才少年所深深折服,逢人便夸。不久,少年白居易的诗名便传遍了整个京城。但是在长安住了三年,白居易也没找到理想的出路,内心有些失落,想着不如回去考个公务员吧。
几年后,二十七岁的白居易进士及第,是同时考中的人中最为年轻的。他一吐几年来心中的黯然与失落,挥毫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那几年,白居易春风得意,官运亨通。他认为自己受到唐宪宗的赏识提拔,就希望尽职尽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频上书,还经常发朋友圈,写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得罪了不少权贵。乃至于当面指责皇帝的错误,弄得皇帝经常面红耳赤,又不好发作,只能向身边的人抱怨:“白居易这小子是朕一手提拔起来的,他竟然对朕如此无礼。”事办多了容易犯错误,话说多了容易得罪人。当时藩镇割据威胁中央,当朝宰相武元衡主战,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极力主张严缉凶手,却被人诬陷是越职言事。后来他母亲不幸看花坠井去世,有些早就看不惯他的人别有用心,发动舆论大肆炒作,说白居易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说教。结果被贬为江州司马。此事对白居易打击沉重。他回想自己少年得志,自视甚高,多年来对时事多有讽喻。他在给好朋友元稹的信中也说“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色变矣。”还说自己“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心情十分低落。次年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尽是凄凉无奈之词,思想也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后来唐宪宗暴死,唐穆宗继位,很赏识他的才华,把他召回长安。但是当时朝廷中已经很乱了,朋党之间互相倾轧,明争暗斗。他看厌了,也看倦了。“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于是极力请求外放。你们就作吧,老子可不陪你玩。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正好和好朋友元稹离得不远,二人经常来往。元稹还要求他交出所有的诗,编成《白氏长庆集》。
晚年,白居易移居洛阳。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唱歌不如跳舞,跳舞不如喝酒。为了喝酒他还学着自己酿酒,并且经常@他的死党刘禹锡,二人经常唱和。相比白居易,刘禹锡的遭遇更惨,接连遭贬二十多年。白居易赞赏他的才情,又同情他的遭遇,曾为他慷慨悲歌:“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听了非常感动,即席回赠白居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两个老人,喝一会,骂一会,吟唱一会,调侃一会。
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曾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