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随笔:历史研究过程中金文资料和经典史籍的优劣与选择(下)

随笔:历史研究过程中金文资料和经典史籍的优劣与选择(下)

作者: 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 来源:发表于2024-03-30 15:09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晋国取得“城濮之战”胜利后的“践土之盟”期间(前632),周襄王正式比照周平王策命晋文侯仇的礼数,即所谓“用平礼也”,策命晋文公重耳为“侯伯”也即诸侯之长:

    ……五月……丁未,献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郑伯傅王,用平礼也……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觐……(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此策命的意图在于通过追认晋文公取得的军事成就,进而提高王室自身的声望,也部分补偿战前成周没能事先对晋人有所襄助的缺憾。不过令人感兴趣的是在此策命过程中,除了周襄王和晋文公之外还有三个人参与:尹氏、王子虎和内史叔兴父。那么为什么需要三个人参与策命呢?这三个人又是什么身份呢?

    首先从《传》的表述顺序来看,尹氏地位高于王子虎,而王子虎又高于内史叔兴父。比照其他文献,所谓“尹氏”就是作册内史之长,也即作册尹;相应的,内史叔兴父就是内史尹或者作册尹的属下。由于作册尹由同一家族世袭,所以被称作“尹氏”。按照公羊学的说法:

    ……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尹氏何?贬。曷为贬?讥世卿,世卿,非礼也……(公羊传.隐公三年)

    当然对于这一年去世的究竟是尹氏还是鲁隐公生母还有争议,不过无论是孔子本人还是其学生都确实认为尹氏世袭卿位和官职,且借此讽刺春秋末期鲁国从六卿登升制逐步转变为世卿世职制。

    而王子虎也称王叔文公:

    ……夏五月,王子虎卒……(春秋.文公三年)

    ……夏四月乙亥,王叔文公卒,来赴,吊如同盟,礼也……(左传.文公三年)

    《经》记载王子虎去世的时间是周室派人“来赴”的时间,而《传》则记载了其实际去世的准确时间。王子虎见《国语》也作大宰文公:

    ……襄王使太宰文公及内史兴赐晋文公命……(周语.内史兴论晋文公必霸)

    由于《春秋》中屡次记载周王室的“宰”来鲁聘问的事件,因此尽管通常认为大宰只能算是“中士”,地位低于卿,但是王室之宰通常都被鲁国视同为卿,可能是因为照顾到周公曾经担任大宰的缘故。不过大宰即便为卿,地位相必也低于世卿世职的尹氏,所以才有了“践土之盟”期间的记载。

    那么还有没有尹氏、大宰和内史三人同时出场的记载呢?这就需要发挥金石学的功能了。我们来看看现藏于上博的宣王时传世器“颂鼎”铭文中关于策命部分的记载:

    ……唯王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格大室,即位,宰引右颂入门,立中廷。尹氏授王命书。王呼史虢生册命颂,王曰:颂!……颂拜稽首,受命册佩以出,返入瑾璋…...

颂鼎外观 颂鼎铭文拓片

    当然颂的职位不高,策命给予其职责也不过是管理成周积贮和制造等一般性职务,不过铭文中类似“践土之盟”出现了尹氏、宰和作册内史三个人物。其中宰引负责引导颂进出王廷,其实相当于大堂经理的身份;而尹氏负责缮写策命文书,当然恐怕也包括策命内容的定稿,此相当于天子的秘书长身份掌握着实权;而天子拿到文书之后自己并不负责口授,而是略微浏览一下表示认同后递给史虢生也即作册内史,对应内史叔兴父的身份,也即整个策命实际上的司仪。

    通过与“颂鼎”铭文的比照,我们可以复原出“晋文公之命”过程中的实际场景,也即所谓“朝于王所”的具体过程:首先是王子虎引导晋文公身穿冕服,端委进入王廷;尹氏将事先书写好的策命文书交给周襄王,襄王对内容认可后再递给内史叔兴父;而叔兴父则面对晋文公大声朗读策命其为“侯伯”的内容,晋侯谦逊地反复拒绝后才接受;晋侯受册后随即在王子虎的引导下先退出王廷,随后也类似颂一般再由王子虎带领返回王廷,并向襄王献出宝玉等物。这样从宴享、策命到献玉一共出入三觐。

    这里与周襄王策命晋文公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于晋文公地位崇高,因此负责引导其进出的不是一般的宰,而是大宰王叔文公。

    通过对比金文和典籍的记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获得不同维度的信息。金文侧重还原实况,手法以罗列为主,优点在于臻于细节,让后人能够如同亲见一般想象实时的场景;而《经》、《传》等史书长于将场景置于宏大的历史事件当中,与来自不同邦国、地位和职务的众多人物进行类比,通过这种类比行成的等级体系为当时的社会建立一套动态的时空框架,以容纳各种从事物到个人之间庞杂的关系,以便后人能够剥茧抽丝,将自己代入到场景之中,又不至于迷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历史研究过程中金文资料和经典史籍的优劣与选择(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pm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