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读史:尔朱荣

作者: 扣舷而歌 | 来源:发表于2018-09-21 16:27 被阅读28次

            历史上,很多名将,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百战百胜,但搞zz却幼稚得出奇。而“术业有专攻”,给别人打下手,和在战场上厮杀的工作是完全两码事。后者纯粹是技术工种,前者却需要钻研好心理这么学问。毕竟,你不在人主的位子上,还要权力盖主,甚至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直接让皇帝当你的玩具,那智商可就不是一般的高才行。否则,分分钟落个死无葬身之地,悲哉!

            尔朱荣,也是一个乱世中的长胜将军。经过南征北战扬名立万从而大权在握之后,却没能抓住机会夺取皇权,改姓天下,导致糊里糊涂葬送了一世枭雄的大业。

    青灯读史:尔朱荣

            话说北魏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烽烟遍地,遍地都是草头王。这正是时势造英雄的大好时机,历史机遇选择了尔朱荣这一个蛮族莽汉。尔朱荣的先世一直居住于尔朱川(今山西北部)这个地方,因此以居住地为姓氏。尔朱氏乃是‘契胡’中的一支,亦即前赵的石勒,石虎同出一源;再往上捋,他们先祖乃是来自中亚的伊兰人,也就是现在的伊朗人的先祖。 尔朱荣的历代先人都很厉害,是部落酋长,到了北魏孝明帝时,这个位置就落到尔朱荣头上。尔朱荣自幼聪慧机敏,遇事甚有决断,更稀奇是肤色白皙,容貌俊美:一个美男子。尔朱荣承袭了父爵之后,正赶上北魏兵乱四起,尔朱荣见“四方兵起”,趁机“遂散畜牧,招合义勇,给其衣马”,发展自己的势力,组织了一支坚强的契胡军队,打着为朝廷效力的旗号,逐步成就自己的霸业。按照某些资料的介绍,“其崛起的过程和早期的曹操极为相似,双手沾满了起义军的鲜血”。其实,乱世之中,没有所谓正义的一方,谁胜利了,谁就是赢家。所谓“双手沾满起义军的鲜血”的评价,也不必太过看重。历史上,手上不沾满竞争者鲜血而成功者,鲜矣。

            在镇压各族民众起义的过程中,尔朱荣摧枯拉朽,所向无敌。特别是在邺城和一著名起义军领袖葛荣领导的部队作战中,尔朱荣创造了用七千人击溃号称百万敌兵的以少胜多的奇迹。一个少数民族的莽汉,对战争战术的学问有着天然的本能嗅觉——他成为了北魏政权苟延残喘的关键人物。

            不光是对起义军,对于南梁帝国趁北魏大乱时来骚扰的部队,他也予以的有力还击。当时领导南梁军的也是一代名将,善于以少胜多的陈庆之。尽管陈庆之的失败与南梁帝国的漫不经心有关,但能够把陈庆之打的呀,最后化妆成一个和尚狼狈南退,这对北魏帝国来说,是一个战略上的重大胜利,也是尔朱荣战场上的另一显赫功勋。

            最为重要的一幕,发生在尔朱荣兵进洛阳之后。当时北魏朝廷由灵太后把持,灵太后重用宠臣小人,政治腐败不堪,境内内乱不止,朝廷毫无威信可言。孝明帝逐渐年长,对权力被剥夺深感不满,对于灵太后的秽行也极度厌恶。母子矛盾日益尖锐。于是,私下密诏尔朱荣进兵洛阳。这和东汉末年,董卓奉命勤王颇有相似之处。

            尔朱荣得令之后,和董卓一样,感到机会来啦,于是立即发兵。后党得知风声不妙,首先采取措施,先发制人,灵太后和姘头一起密谋毒死了亲儿子孝明帝。势头正盛的尔朱荣闻讯怒不可遏,发表慷慨激昂的宣言,立元子攸为帝,也就是敬宗孝庄帝,勤兵拥众,直指京师杀来。灵太后的爪牙动鬼心眼子行,动起真格的,那比老鼠跑得还快。尔朱荣大军顺利入京,灵太后见了尔朱荣还想辩解:你辩解啥?兄弟们,把这女人和三岁的小皇帝,给我扔黄河里头去!

            接下来,尔朱荣做了一件无论如何解释,都让后人所不齿的事。他听信亲信劝说,想诛杀立威,出了一个狠招:命令所有朝臣,皇帝要祭天,都跟着,不能请假。百官聚集之后,尔朱荣找个高台,立马于上,大声叱责说:“天下丧乱,肃宗暴崩,都是你们不能辅弼造成。而且朝臣贪虐,个个该杀!”言毕,纵兵大杀, 史称“河阴之变”。这通杀呀,据《北史》、《魏书》记载有一千三百多人,《资治通鉴》记载有两千多,反正是上至丞相,下至居丧在家的官员,包括孝庄帝的兄弟,不分良奸,全部刀劈斧砍,杀个精光。直把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还有出仕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大族消灭殆尽。

            “河阴之变”带来一个必然的后果:尔朱荣和北魏朝廷和皇室之间已经没有调和的可能,尔朱荣也注定要成为北魏的乱臣贼子。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而且必须一条路走到黑。要想自保,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当皇帝,能够稳稳当当的做一个皇帝——历史从不否认胜利者,所谓“滚滚骂名”即便不消失殆尽,也会成为一地鸡毛。这个时候,皇族势力弱不禁风,尔朱荣做皇帝简直是轻而易举。悲催的是,尔朱荣却放弃了这个机会,这是为什么呢?

            史学家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迫于当时洛阳形势的压力。河阴大屠杀后,“洛中士民草草,人怀疑虑”,“富者弃宅,贫者襁负,率皆逃窜,十不存一二。”为了缓合这种紧张局势,尔朱荣应该搬出元氏皇帝:大家别慌,不会改朝换代,殃及更多人的啦——是安定洛阳人心的需要;另一方面的理由就有点荒唐:他慑于天命,害怕老天爷不答应。 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择立君主,有一个传统的习惯:为将要立为君主的人铸铜像,这是为了请示天意。铜像顺利铸成,说明此人受命于天,没问题,可立为君;铜像要是铸不成,则此人恐怕就不能当皇帝。尔朱荣身为文化落后的契胡部落酋长,深深地相信这个事情。“河阴之变”后,他也想当皇帝,可先后为自己四次铸铜像,都铸不成。他不死心,又让自己最信任的阴阳术士占卜吉凶,算个卦看看到底怎么回事。所得占辞是:“今时人事未可。”什么意思,天意不可,人事也不可?尔朱荣的脑子开始发蒙,到了什么程度呢?——直至“精神恍惚,不自支持”。简直要成神经病了,称帝事只好作罢。

            第一个原因如果成立的话,也只是权宜之计,因为当皇帝的欲望胜过所有人力条件的限制,老曹家不还是把汉家天下给换了嘛;第二个原因就是迷信了。惑于人和、“天意”,尔朱荣让大好机会倏忽溜走,给他后来的血溅宫廷,留下祸患的根源。

            尔朱荣所扶持的孝庄帝是个傀儡,可偏偏他不甘心当个区区的傀儡,要做个有为青年——“勤于政事,朝夕不倦,多次亲自览阅案卷,消弥冤狱”。朝政是由尔朱荣在晋阳控制,魏庄帝左右大臣、内侍,全是尔朱荣安插的眼线,皇帝一举一动这些人都会禀告给他。尔朱荣自己做不成皇帝,但却想全面控制皇帝,强迫孝庄帝立自己闺女为后。有其父亦有其女,尔朱皇后也不是善茬,经常在皇帝面前发脾气耍性子。她常常说:“我在天子面前放肆一些有什么关系?他本来就是我爹所立,我爹把帝位让给他已经很不错了!”

            孝庄帝这日子过的太苦逼了,外面有个所谓的老岳父逞厉害,里面有个恶老婆耍淫威,这日子,没法儿过!于是开始与一些皇族近臣密谋诛杀尔朱荣,但密谋并不密,这些风吹草动的消息不知怎的传到了尔朱荣那里。尔朱荣的亲信都劝他抢先下手,但尔朱荣却自信到认为孝庄帝绝对没有这种胆量。堂弟尔朱世隆怀疑庄帝举动有异,自己造了封皇帝要杀尔朱荣的匿名信,送给哥哥看。尔朱荣“唰唰”几下撕毁匿名贴,往地上狠狠吐了口唾沫:“世隆真是胆小鼠辈,谁敢生杀我的念头!”不光很蔑视,还要当面去问问皇帝去。尔朱荣的妻子也劝他不要去洛阳,但尔朱荣不听——从防人之心这点上来看,尔朱荣比起曹操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甚至连大笨蛋董卓似乎都不如。

            尔朱荣入朝,当面问起外面传言,孝庄帝说:“外面的人都说您也要杀我,难道是真的?”这样的巧妙反问使尔朱荣无言以对。既然对皇帝已经有所怀疑,可奇怪的是,尔朱荣反而更加放松了戒备。史书上说,他以后每次入朝觐见,左右从人不过数十,还都空手不带兵器。这就是“死催”的节奏吗?而帝党方面刺杀尔朱荣的行动却加紧进行。

            530年九月戊戌日,孝庄帝埋伏兵士在明光殿东序,然后遣使飞报尔朱荣,声称尔朱皇后刚刚生下太子,皇宫内文武百官络绎不绝地到府上道贺,祝贺尔朱荣荣升为外公,您老人家来高兴高兴呗。按说从日期上看,皇后生子并不足月,这一点应该值得尔朱荣算计算计。但尔朱荣自从放弃称帝以来,就已经“无常附体”,他毫不生疑进宫入殿。见到孝庄帝,尔朱荣还等开口道喜,忽然见孝庄帝手下两个人手里提刀从殿东门跑进,他这才惊起,直奔御座想挟持孝庄帝抵抗。孝庄帝膝上早已横备一刀,见尔朱荣冲上,直刺入腹,一代枭雄应声毙命。

            时乎时,不再来!在荣登大宝易如反掌的时候,他却瞻前顾后;当别人当了皇帝之后,自己还想自己操控天下。尔朱荣在战场上是一等一的威风,但在权力斗争中,却比白痴还要弱智。须知要想操控天下,必须牢牢控制住天下第一的权力;失去了这一权力,就须韬光养晦自保——当人主的,只需要溜须拍马俯首帖耳之徒,岂能容得你肆无忌惮指手画脚?知道庙堂上的争斗,不是你死就是我死,岂能有半分大意?若是感觉到险恶,莫若归隐江湖,如同范蠡一般,才是上策。尔朱荣的全部才能都在对外的打打杀杀上,对于最需要“与人斗”的zz权谋,却是一窍不通。

            历史最大的悲喜剧,往往都隐含在尔虞我诈的zz博弈当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青灯读史:尔朱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qz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