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现在也还是有好问题的,当然,得会找。
我的回答:
此种说法被广泛传播,源于郭沫若“为‘匪’张目”的《甲申三百年祭》:
崇祯帝,公平地评判起来,实在是一位十分“汲汲”的“要誉”专家。他是最爱下《罪己诏》的,也时时爱闹减膳、撤乐的玩艺。但当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却发现皇库扃钥如故,其“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明季北略》卷二十)。
可是!
郭沫若这是明目张胆的断章取义,删减史料!!
我们来看计六奇《明季北略》原文:
……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每驮二锭,不用包裹。谈迁曰:“三千七百万锭,损其奇零,即可两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内骚然,而扃钥如故,岂先帝未睹遗籍耶?不胜追慨矣。”
予谓果有如此多金,须骡马一千八百五十万方可载之,即循环交负,亦非计月可毕,则知斯言未可信也。
计六奇在引用谈迁的史料后,直接质疑了此种说法:我给大家算算,要真那么多钱,需要用骡马1850万头才可运完,北京城哪有那么多骡子!即使用不了那么多骡子,每天24小时连轴转交替来拉,那所耗费的时间单位就不是用“月”来计算了……另外,答主再来计算一下:3700万锭,每锭500两,那一共是185亿两……开玩笑呢吧!崇祯内帑难道放了全世界从古至今的出产银总量!?
看到了吗,常识问题。
另,后李自成进京40多天,拷问大小官员“追赃助饷”,得银甚巨。当然,皇宫他也没落下,毛奇龄《后鉴录》:
余宫中内帑金银器具以及鼎耳门环钿丝装嵌,剔剥殆遍,不及十万。贼声言得自内帑,恶拷索名也。
彭孙贻《平寇志》:
(大顺军)其所得金,大约侯门十之三,宦寺十之三,百官十之二,商贾十之二,共七千万两。宫中久已如洗,怀宗减膳、布衣,酒扈器具之金银者尽充军饷,内帑无数万之藏。贼淫刑所得,扬言获之大内,识者恨之。
看到没,宫中久已如洗!要是内帑有钱,大顺军能连门环,餐具,装饰金银丝都搜刮了吗?说内帑有钱,那是大顺军觉得绑架官员要钱的名声不好听,从而把“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栽赃到崇祯头上!
还有,谈迁《国榷》也出现了前后矛盾的记载:
先帝减膳撤悬,布衣蔬食,铜锡器具尽归军输,城破之日,内帑无数万金。贼淫掠既富,扬言皆得之大内,识者恨之。
现在说内帑连十万两都没有,刚才又说内帑金三千七百万锭,到底您哪句是真话?
别急。李自成追赃助饷40天,一共得银多少呢?7000多万两,合明末14年的财政的收入。李自成后来带走了多少呢?
3700万两。(以上数据来源于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这个数字眼熟嘛?这不就是刚开头的所谓“内帑银锭数”嘛?可见,谈迁他老人家是错记了,张冠李戴。
关于带走的银两数,彭的《平寇志》也有不太详细的记载:
自成聚刘宗敏李过于宫中拘银铁诸工各数千,盘敛库金及拷讯所得,并金银诸器熔之,千两为一饼,中凿一窍,贯大铁棒,凡数万饼,(搜)括骡车数千辆,马骡橐驼数千,装载归陕。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李自成搜括的剩下3000多万两的钱呢?留在北京了。
北京的后来人是谁呢?满清摄政王多尔衮。
看到了吗,满清捡了一个大洋落!当然,满清皇帝也不图样图森破,必然不能声张,所谓“闷声发大财”是也……
于是,关于崇祯内帑的问题,也就语焉不详,甚至被满清统治者有意无意的引向之前就已经出现的谣言,用以说明朱明昏聩,失国活该;满清天命,得国正义。
再加上近代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继续故意坐实,于是谣言终于变成了事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