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曾国藩(84)
第十一章
筠仙早生五十年 子城乡试跃龙门
改变士子命运之乡试
曾子城本是多思持重之人,随着乡试日期的临近,也静思梳理一番自己经年所学。
尤以近年也自感学业有长,顿时信心大增,恰又适逢道光十四年秋围,欲借秋围一搏、以验所学,顿有跃跃欲试之感。
曾子城虽然信心满满,但也因为刚刚中了县学的秀才,家人与本人一样对秋围(乡试)并未报太大希望。同时,既然大家都觉得正逢其时,并且人也正在长沙求学,不必专程赶赴长沙参考,本是便利之事,也就决定参加。于是,也是要好好准备准备,或许机缘己到,就可借此一搏而跃入龙门,而改变命运。
往往被士子们视为“鲤鱼跃龙门”之秋围(乡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各地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所以也称之为秋围,与三年一次、于次年春天举行的会试(京城大考)相衔接,正好便于刚刚中举之人有较为充分的时间准备,于次年春天赶往京城应考。
秋围放榜有哪些程序,为何榜单被称为“龙虎榜”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按大清规定,每年的乡试录取人数都是有限制的。往往每科开考之前,朝廷都已定下各省的录取名额。因此,在考官们阅卷完成后,需要严格按照各省预定的名额录取中举之名单,不能随意增减,否则要受到责罚。
按例,考官阅卷后就要对外公布录取名单,称为“放榜”。
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规定,乡试后半个月内须完成阅卷、放榜,一般在八月底。但后来随着应试人数增加,各省放榜日期也相应推迟。康熙五十年(1711年),朝廷要求大省在九月十五日前、中省在九月十日前、小省在九月初五前放榜。自此,放榜时间成为定制。
虽然有了放榜的最后期限,但各省具体的放榜日期、时辰等,并未统一要求,而由各省自行确定。因寅属虎,辰属龙,所以民间亦有求个好意头的良好愿望,于是各省也就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自觉顺应民意,从而大多选在寅日或辰日放榜,这就是“龙虎榜”的来历,为的就是求个吉利。但顺天乡试的放榜日期,需要报告礼部,以便礼部奏请朝廷钦派官员复查。
通常,乡试放榜的前一天,为了确保发榜不出差错,考官们往往先要填写草榜。主考官依名次填写拟录取试卷的“红号”,草榜填写完毕后,所有乡试官员(包括监临、提调、监试等官)在内堂集中,共同拆卷,将试卷逐一核对红号,最后依照录取名次将考生姓名、籍贯填写在草榜上。然后,将草榜交给书吏,由他向在座的所有官员宣读考生姓名,完成这些手续后,再开始填写正榜。
填正榜时,各省都是从第六名写起,直到完成最后一名。然后再写前五名,由第五名倒序写至第一名。以显示位列前五的仪式感,也方便营造更为隆重的形式,使得高中的举人成为众士子追崇的楷模,为得就是让得中者享受极为显耀的荣誉感。
尽管填榜程序严格,考官们也十分慎重、仔细,但清代还是时有填榜错误的事儿出现。如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顺天乡试录取将二十名误写为十二名。
各省乡试填榜后,需要在榜单上钤盖印信。清初时只规定顺天乡试榜单上钤盖顺天府尹印信,其他各省没有统一要求。乾隆三十年(1765年)规定,各省乡试榜单,需在年月和接缝处钤盖巡抚关防印,无巡抚的省份钤盖总督关防印,此后成朝廷定制。填榜的第二天,顺天府在顺天府署,各省在布政使司或巡抚衙门前张挂。榜单张挂时,派兵士看守,三天后收缴存档。
因为乡试放榜时正值秋季,桂花盛开,所以乡试榜也称秋榜、桂榜、蕊榜、龙虎榜。又因举人是科举出身的第一级,所以又称一榜、乙榜。
顺治二年的规定还要求:乡试放榜的当天,考官们还需要誊写题名录,进呈给皇帝御览。次年,又规定需要誊录三份,分别送给皇帝、皇后和皇太后。到了乾隆二十八年,顺天府的乡试题名录就不再要求呈给皇太后和皇后了。
对于誊写题名录的格式,清初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康熙八年(1669年)规定,要求各省题名录一定要包含乡试三场考题。十七年(1678年),朝廷又要求各省题名录都仿照河南体式誊录,使格式统一起来。
明清乡试放榜前,考生们都非常关注考试结果,经常会向考场的门丁打听录取结果,称为“看鸽棚”。放榜之后,门丁往往会率报子鸣锣报喜,并有一张长条形的白纸条,上写“中式某某科乡试第几名举人,湖南某某府县学优廪生,或廪生增生附生”。此后,还要送捷报,不仅要送外考生家中,还送往亲戚家中,清代诗人张子秋有一首《报喜》诗:
高升高中任高才,
添喜红条便报来。
讨赏门前无别话,
今朝小的喝三杯。
报喜人到了新科举人家中要受到隆重的接待,而且还要在举人家小住几天,并由考中举人家开出单子,上面列出所有亲戚朋友的名字,再由报喜人前往一一报喜,还请他们前来给新人贺喜(那自然又是一笔笔可观的进项了)。
乡试、会试放榜后,朝廷允许落第考生凭卷票领回自己的试卷,称为“发领落卷”。如果考生觉得考官阅卷不公正,还可申诉。这不仅可以安抚落第考生,也可以监督阅卷考官公正评卷。清初时经常有落第考生发现阅卷有错误,前往礼部申诉,使考官受罚的事件。到了清中期以后,即便考生申诉,也很少得到满意的答复,发还落卷的制度也形同虚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