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又去重庆出差一周,最大的收获不是工作,而是,我竟然利用每天午休前、晚睡前、飞机往返途中的零碎时间,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以往出差很累的时候,只想随便刷刷手机过去,这次出发前临时起意,把刚买的新书塞进了背包,本也以为和以前一样纯属浪费体力,没想到自己竟然看完了,当超出预期时,没心还是有点小窃喜的。
下面来简单讲讲看完这本书的一些体会吧。
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非常简单易读的心理学读物,全书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主人公蛤蟆先生得了抑郁症,在朋友们鼓励下开启心理治疗,并在心理医生苍鹭的一步步引导下,逐渐找回自我,走出抑郁,重新振作起来的过程。
我认为全书有两大特色:一是以蛤蟆、苍鹭、河鼠、鼹鼠等动物名称给人物命名,会让我们有读童话故事的轻松感,从而降低对心理学的畏难心理。二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心理学的知识融入故事中,吸引人读下去同时,又能从故事中学到心理学知识。我想我能很快读完这本书也是得益于以上两点。
2
看完全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挑剔型父母状态”,它让我重新理解了自卑。
作者认为每个人的自我状态都是由父母、成人、儿童三位一体组成的。三种状态分别会引发我们不同的基本行为模式。
生活中,当一个人能理性而合理的行事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处理事情时,他是处于成人基本状态下的。当他受到外界刺激,例如因为亲人离世或突遇危险,他像小时候一样嚎啕大哭,那么这个人是正处于悲伤的儿童自我状态中。但倘若这个人,像父母一样,总是去指责批评别人,动不动暴跳如雷,那么他就是处于“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的童年生活,也不可避免的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父母自我状态”,又分为抚育型和挑剔型。大多数父母都是疼爱自己的孩子的,他们会关心、呵护、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是抚育型的一面。但家长也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很出色或者有所成就,所以就会对孩子要求多一些,更严厉,当孩子没有做到,便会得到责骂或者批评。这就是挑剔型状态。
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
生活中,如果你身边有人的口头禅是:你应该......你怎么又出错了? 你怎么能不知道?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处于挑剔型父母自我状态。父母状态,就像一个法官,一直在控诉别人,给别人定罪。
还有一种情况,是控诉自己,给自己定罪,这便是自卑。就像书中的蛤蟆先生,从小被父亲训斥、责备,这让他内心产生了自卑。成年后,当蛤蟆先生再次被獾像父母一样指责批判,他自己会无形中加入獾的行列,与獾一起对自己进行批判定罪。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理解了自卑是我们对自己的挑剔和审判后,我们便可以想想让我们产生这种行为的源头。这样才能在陷入自我谴责时,及时斩断那些念头,而跳出父母型状态,找回自我。
3
能帮我们的人只有自己,多学点心理知识,对自己的情绪多加理解,才能有更多成长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