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尤其是创作型工作,拖延几乎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事情,而且往往是近期任务越重,拖延的情绪就越强烈。截止日期前快速赶工,仓皇交差,三天的计划时间,只有最后一个晚上才开始工作。
自从有了“拖延症”这个词,很多人似乎找到了那个为自己开脱的借口,给自己安慰的理由:“我有拖延症,这不是我的错,我也不想这样,可我控制不了自己,我没办法,因为我有拖延症。”

可你就是不肯承认懒惰的事实。
看着时间一点一点过去,百无聊赖的刷起了抖音,告诉自己说:“还有23分钟就18点整,我就刷23分钟。”恍惚之间,已经18点24了。“再6分钟,这次我一定准时关视频。”
这次你确实做到了,可不偏不正地,偏偏在18点30分来了一条朋友的微信消息,一来一去,聊了十多分钟,你及时叫停了聊天,告诉自己必须要工作了,否则明天没法交差。
你倒上了一杯水,打开了电脑,钉钉里弹出的几条消息让你不敢不打开看一看,明天的任务安排,会议计划,你一一整理到日程中。白天未读的几条群消息大概浏览一遍。此时已经19点28分了,你的工作任务还是是丝毫没有进展。
你有点慌了,开始自责自己怎么就浪费了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我要是工作,是不是早就干完了?越想越着急,越着急越出错,颠三倒四的忙到了22点以后,看着这份自己都不知道逻辑性在哪的PPT,着急到想哭,自责到想把电脑砸烂。

揉了揉又疼又沉的脑袋,强打精神,忍着扑面而来的困倦,正了正坐着的椅子,开始了第二轮冲锋。终于在23点43分,结束了所有的工作,你准备睡觉。
洗漱之后,躺在床上,看看朋友圈,逛逛微博热搜,以了解新闻,和维持友谊为由,看了一条又一条别人的生活剪影,凌晨1点10分了,你终于关上了手机,插上了充电器,低效又自责的一个晚上,终于结束了。
这是一个人的生活,也像极了很多人的生活。面对时间的催促,拖延症患者看似无动于衷,又看似斤斤计较。无能为力的承受着这一切,可就是不想承认自己懒惰的事实。
心安理得的懒惰是快乐的,百爪挠心的懒惰是痛苦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截止日期生产力”是个很治愈的词,它表示的是,越到了截止日期迫近的时候,自己的生产力、思考能力、输出能力就越强大。那些总是赶到临门一脚才加班加点的人,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任务,用一个近乎不可能的时间期限,完成了一天的任务量,靠的就是这样一种能力。
这么一看,好像拖延症也不是十恶不赦,有时,故意的拖延反而是一种激发自己潜力的方法。
很多解决拖延症的方法都是告诉我们如何根治,如何避免,但其实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利用拖延症,与其让自己焦虑难过,不如和拖延症和解,在截止日期之前索性就去做别的事,等到最终期限之前,再去赶工。
拖延只是一个借口,拖延症横行于世的症结,就是懒惰。
首先是没有“要事第一”的计划,把工作拖到了最后。其次是没有“立刻行动”的决心,总是给自己此刻的其他行为设定一个缓冲时间,把截止时间延后是对自己的纵容,只有此刻收手,才是高效能工作的必要条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