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抱怨自己的孩子:
自己不小心把孩子的模型摔坏了,跟孩子道了歉,并承诺会买一个新的。
可是孩子还是不高兴,一天不说话。
现在养个孩子真难,玩具而已,买一个新的还不行?
真的是买一个新的就好了吗?孩子心爱的东西被破坏了,他的心情你真的理解吗?如果是老公把你限量版口红弄断了,他买一根新的就能平复你的心情吗?
这位妈妈就是没有用同理心去看待这件事情。
她看到的只是一个玩具,她看不到孩子把模型拼起来所付出的努力和对模型的喜爱。就好像她老公看不到她为了买口红节衣缩食而做的努力一样。这样的努力和喜爱不是一个新的就能弥补的。
什么是同理心?
“ 同理心(empathy),又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等。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
如果那位网友妈妈把孩子的玩具看得和自己的限量版口红一样重要,她就能理解孩子难过的情绪。
如果父母能够看到孩子的情绪,并理解孩子的情绪,这会使亲子关系更加亲密。
反之,如果父母看不到孩子的情绪,并且将自己的情绪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就产生逆反对抗的心理,这样会将孩子与父母推得更远。
对于父母而言,有同理心,就意味着父母要抛弃大人的成见,把孩子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给予他充分的尊重和自由。
身边有一位朋友发表过这样的感慨:
之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每次带孩子逛商场,不一会他就又哭又闹,吵着要离开。
直到有一次我蹲下来帮他擦眼泪时,看到了拥挤的人群。
原来,从他的角度看过去,大人的腿跟柱子一样,挡住他面前。
当我身处孩子的视角,我能看到他们的世界,也看到了自己的失误。
理解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想法,认可孩子的决定,这就是父母的同理心。
同理心的培养
“同理心”是可以培养的,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父母们和孩子们都应该学会,这样既能减少误会,更能拉近彼此的关系。同理心的培养可分为四个步骤:
1.先倾听自己的感觉:同理心的起始是先倾听自己的感觉,假如无法触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太难了。
2.表达出自己的感觉:重要的是选择表达感受的方式。
3.倾听他人的感觉:一旦你自己的感受与表达方式不再干扰你倾听别人后,你才能开始练习体会他人的感觉;可以帮助你找出别人感受的线索很多。
4.用体谅来回答他人的感觉:你一听到别人的感觉就会发出某种反应,并能让对方认为你听进去了,且能体会他的感觉。
同理心与同情心
生活中,我们为了表示自己也有“同理心”,通常会这样说:
“哦,宝宝,我知道你很伤心,我理解你。”
“哦,我明白你失恋的感受,我也很难过。”
“哦,是吗?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
然而,我们似乎把同理心和同情心搞混了。那同理心和同情心有什么区别呢?下面的视频用3分钟的时间告诉你答案。
同理心的温柔力量_腾讯视频
如果别人跟你分享的是件非常难过的事,你说“真难过!”,对方会觉得你不真诚。
但当你说:“虽然我现在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但我真的很高兴你愿意跟我说。”对方就感觉你能感受到TA的情绪。
因为关注事实只是一个“回应”,很少会让某个事情好转,而真正能让事情好转的是将你和孩子“联系”在一起。
同理心不单只是情感反映,而是一种交流与对应,是一种“我与你”此时此刻的关系,是“我听到了、我知道了、我感觉到你想要说的了”。
这就是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区别。
所以,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请先走进孩子的情绪世界。
给予他们理解,让孩子的成长变得更加灿烂。
用你们的“同理心”,去明白孩子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