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焦老师做讲座时,说语文老师要点拨学生的表达。这句话特别给我触动。
我突然想起于永正老师的经典课例《新型玻璃》一课中的一处细节。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是一堂公开课。课上有一处老师问:文中写了几种玻璃?
一个学生回答:课文写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夹丝玻璃,第三种变色玻璃,第四种吸热玻璃,第五种吃音玻璃。
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于老师表扬他。
但是于老师并没有到此止步,语文课是一门工具性课程,通过学语文,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表达和交际。学生说清楚了,还能不能说得更好?
于老师话锋一转,“不过,你能说得更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
学生面有难色,想放弃。
“请你沉着冷静的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于老师鼓励他。
这个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回答:这篇课文介绍了五种玻璃。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话音刚落,听课老师发出了啧啧的称赞。同学们也为他鼓起掌来。
于老师表扬他:说的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有了它,下面的回答只说名称就行了。真了不起啊!
这个学生对这次表达一定终生难忘。
同学们对这样的表达也一定印象深刻。
于老师以他敏锐的语感,娴熟的训练技巧让说话训练落到了实处,很好的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的特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