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四年前,看过一部关于西藏的旅行纪录片《进藏》。片中志愿者开着Mini,分几路从不同方向驶进西藏,分享沿途感受。当时才从青藏高原回来,看完后觉得拍得并不好,在豆瓣上写下了这样的评论:
看着看着就唤醒了两年的青藏高原生活记忆。片子里对藏人的理解全部聚焦在佛,但我的感受是藏人的生活不只是佛。至于对佛的解读,也并不一定是片子里说的那样。
还写了影评:
在现代人逃离都市的潮流中,西藏和其信仰变成了时尚话题被消费。为什么去西藏,去西藏干什么,我们不需要想,因为旅游网站、时尚杂志和旅行达人已经给你了有逼格的答案。我也想不来肯定说服自己的答案,所以也就暂时接受达人们的宣言。可什么是信仰,如何去接触理解信仰,没人告诉我,我也不信谁能一两下说明白。
所以,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去关注西藏,关注那里的贫穷,关注那里上不起学的孩子,关注那里没有书籍没有桌椅的学校,而不是浮于虚空地谈论信仰。
对于我这么个没去过西藏向往着西藏的人,关于西藏,就让它旅游的归旅游,信仰的归信,逼格什么的在高原蓝天下就是浮云。妄谈信仰那是不知天高地厚。
现在回想,当时对一众媒体故意用「信仰」概括西藏,是多么的愤慨。也许当时有些偏激,但现在依然反感说起西藏就联系到信仰。
经常看到的关于西藏的纪录片,无非雪山湖泊草原和佛教。所以一直期待一部视角不一样的藏地记录。
可能刚上映时没怎么关注,不过幸运地,终于在五一小长假点开了这部纪录片,享受到美仑美奂的画面,感受到西藏的生活气息。
西藏时光海报《西藏时光》,展现了一个生活场景丰富的西藏。
如果让你一句话描述西藏,大概率会得到这样的描述,「西藏在青藏高原上,那里有雪山草原,空气稀薄,藏族人虔诚地信仰佛教,拉萨有布达拉宫而且阳光明媚」。
这样说也对,但却反映出对西藏的标签化认识,因为这句话里说的只是西藏的一部分。
在西藏这块占全国国土接近13%的土地上,不仅有雪山草原,还有荒漠隔壁;不仅有世代居住的藏族人,还有生活于此的其他民族;不仅有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还有藏地江南林芝;年轻人不仅会磕头转山,还会喜爱街舞;活佛不仅受到宗教的洗礼,还会表现出世俗生活的一面;这里不仅有虔诚的宗教信仰,还有炽热的年轻梦想。
在《西藏时光里》,能看到不同人的生活,不同人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电影《七十七天》主角原型青木,独自一人深入藏北,进行志愿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中外冰川研究者组成考察队,冒着高海拔和掉进冰缝的生命危险,在6000多米的冰川上采集百万年前形成的冰芯。
三个小活佛有着同龄孩子的调皮和好奇心,却在每天的早课诵经中,表现出自律和虔诚。
奶奶和父亲都是民族舞舞蹈演员,自己却喜爱上街舞的藏族小伙,凭着执着改变了父亲的偏见。
非专业自行车运动员罗布,经过六年的自主锻炼,最终获得山地自行车比赛冠军。
平日里分散在广袤牧区的牧民,会在过年时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神山下,进行集体祭山祈祷。
除了这些,这部纪录片中,还能看到藏族汉子和汉族姑娘的相爱史,普通藏族牧民的嫁娶仪礼,西藏不同地区的生活场景,等等关于西藏人的各色影像。当然,如画的,神圣的自然风景,也是不会少的。
《西藏时光》并没有以风景或者宗教作为中心,而是从活跃在西藏的不同人的视角出发,记录了一个存在于生活中的真实西藏。相比于将西藏标签化的风景和宗教,看到普通人的生活,会有带入感,会想去体验,会产生共情。这才是想看到的西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