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听书笔记
1)从心理学看,无聊,是一种因为无法参与到令人满足的活动,与周围世界产生有效联结,而产生的不适感。
脑科学看,无聊时我们的大脑一边积极引导我们寻找来自外部的刺激,产生做点什么的期待,一边激发我们内省,到底什么样的刺激,能够让我们满足,走出当前的低落。
2)无聊会一直伴随我们,走过人生的各个阶段。
无聊是一个人人都会经常面临的问题,而如何用行动回答这个问题,则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命运。
3)更有自我驱动力和自我主导性的人,相对不容易感到无聊。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注意力,具备较强的控制力。
反之,那些缺乏自控,无法集中精力,总是在追求最大限度快乐和最小限度痛苦的人,最容易被无聊缠上。
4)一份工作如果不想让人感到无聊,就必须拥有适当的难度曲线,时刻保持让劳动者能够接受的挑战性。
2.听书感想
这本书告诉我们:
无聊会伴随人的一生,无论是谁,无论干啥,都会感到无聊。
认识并接纳无聊的存在,我们才能去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无聊,让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不那么枯燥难熬。
这本书也告诉我们,要自我驱动,控制好自己的注意力,成为一个自我主导的人,免得被动无聊。
在我看来,怎么规避无聊呢?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赋予意义感,一种是增加趣味性。
前者是为枯燥无聊的情境或事情赋予重大的意义,甚至是赋予多重意义。
比如,为了保持阅读,我给自己列出了很多阅读的意义:
保持头脑灵活,持续升级认知;
打破经历局限,见识宏大世界;
掌握重要技能,提升自我价值;
学习高手思维,收获别人的经历和心法;
避免浪费时间,把精力用在自我增值上;
积极分享内容,影响更多人爱上阅读;
......
当我们为一件事情赋予足够多的意义时,即便这件事再单调枯燥,也能看到坚持做这件事情背后的精彩。
另外,就是增加趣味性。
我们之所以有时候感到无聊,是因为眼前手上的事情,并没有给大脑带来及时的反馈和充足的刺激。
那么,可以通过增加趣味性的方式,让事情变得不一样,从而激起做事的兴趣,以及坚持的动力。
比如,通常的通勤路线,可以隔一段时间就尝试着换一条。
如果觉得自律很苦,那可以找相应的圈子,一起相互鼓励打气,独行快,众行远,一个人很难坚持的事,一群人热热闹闹地就坚持下来了。
周末一不留神就睡懒觉、刷短视频,可以提前规划每周末的事情,在一周开始的时候,给自己一个盼头,摆脱周末的无聊。
总之,不管我们在哪里,干什么,无聊总是相伴而行,与其闷闷不乐、苦苦支撑,不如主动想办法应对无聊,这反而挺有意思。
既然无聊常在,总要做点什么才能不无聊,你说是不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