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五·二八】
杜诗:“乘槎消息近,无处问张骞。”此即世俗所传张骞乘槎事也。然宋之问诗云:“还将织女支机石,重访成都卖卜人。”是明用《荆楚岁时记》织女教问严君平事。独不知君平为王莽时人,张骞乃武帝时人:相去远矣!
乘槎消息近,无处问张骞。出自杜甫诗《有感五首》,原文是“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
张骞(约前164—前114),字子文,汉代汉中郡城固(今陕西城固)人,西汉时外交家。早期经历不详,汉武帝即位初期,任郎侍从官,武帝即位之初,张骞组成使团,由归汉的胡人堂邑父任向导。前139年,出发西行,其使团过陇西,经匈奴境时,身份暴露,被俘并押至单于处,张骞在大夏逗留岁余后返汉,并改取南道,以避匈奴,不料因羌人已附匈奴,再次被拘,后又经岁余,趁匈奴内乱逃脱,前126年,返抵长安。前123年,张骞以校尉身份,从大将军卫青出击漠北,攻打匈奴。得胜返回后,封博望侯。前121年,又以卫尉身份随李广出右北平,进击匈奴。李广部队被围,张骞救援迟缓,致汉军损失惨重。张骞论罪当斩,后以侯位相抵,贬为平民。前119年,汉武帝再任张骞为中郎将,派其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在厚赂乌孙,使其与汉结好,东向来攻匈奴,以实现“断匈奴右臂”之策。乌孙内部纷乱,意见不一,张骞游说不果。后乌孙派翻译等人护送张骞返汉,前115年,抵达长安。张骞因功拜大行令,列于九卿。次年去世。张骞一生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域诸国沟通往来之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自张骞以后,中原与西域关系密切,往来不断,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所作出的贡献,为世人称道。
张骞乘槎。仇兆鳌《杜诗详注》:《汉书·张骞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经匈奴,匈奴留骞十余载,后亡归汉。朱注:张骞穷河源,无乘搓之说。张华《博物志》:海上有人,每年八月,乘槎到天河,未尝指言张骞。宗懔《岁时记》乃云:武帝令张骞寻河源,乘槎而去。赵蔡俱疑懔为讹。或云:张骞乘槎,出《东方朔内传》,今此书失传。庾肩吾《奉使江州》诗:“汉使俱为客,星槎共逐流。”正用此事也。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人,一说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人。唐朝时期大臣,左骁卫郎将宋令文之子。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曾任县尉等职。天授元年(690),与杨炯同为宫中习艺馆学士。万岁登封元年(696),为洛州参军,陪宫中游宴应制。神龙元年(705),因谄事张易之兄弟,被贬泷州参军,遇赦北归,召为鸿胪主簿,历任户部员外郎、修文馆直学士、功员外郎、知贡举。依附于安乐公主,为太平公主所嫉,揭发主持贡举的贪贿事宜,外贬越州长史。唐睿宗即位后,坐罪流放钦州。先天元年(712),赐死于桂林。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他大力创作五律,取法汉魏古诗创作五古,善写五言排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之冠,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丽,自然流畅。在山水描写上也颇具特色,对盛唐诗人王维的山水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原集已佚,有辑本《宋之问集》二卷。
还将织女支机石,重访成都卖卜人。出自唐·宋之问《明河篇》诗。原文是“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成都卖卜人:西汉严君平,曾卖卜于成都市,每日得到百钱,足以自养,即闭门下帘读书。修身自保,不为苟得,甚受蜀人敬爱。后用为卖卜、卜卦的典故。亦省作“成都卜”。
《荆楚岁时记》,是记录中国古代楚地(以江汉为中心的地区)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由南北朝梁宗懔(约501—565)撰。全书共37篇,记载了自元旦至除夕的24节令和时俗。有注,传为隋代杜公瞻作。注中引用经典俗传计68部80余条,说明各种风俗的来源,偶尔也记载北方的节令时俗。《荆楚岁时记》涉及民俗和门神、木版年画、木雕、绘画、土牛、彩塑、剪纸、镂金箔、首饰、彩蛋画、印染、刺绣等民间工艺美术以及乐舞等,这些民俗、民间工艺美术传自远古,延续后世。其中如门神、彩蛋画、土牛、木版年画等民间工艺美术,仍在城乡流传。
张骞乘槎。典故。《太平御览》卷五十一引南朝·梁·宋懔《荆楚岁时记》曰:“张骞寻河源,得一石,示东方朔,朔曰:‘此石是天上织女支机石,何至于此?’”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二引 《荆楚岁时记》 曰:“汉武帝令张骞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月,而至一处,见城郭如州府,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织女取搘(zhi) 机石与骞而还。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客星犯牛女。’搘机石为东方朔所识。”《太平御览》卷八引《集林》曰:“昔有一人寻河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织女支机石也。’”
织女教问严君平事。晋·张华《博物志》卷十: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每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尽夜。去十余月,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有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为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云:“君还至蜀都,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
严君平,名遵,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一说临邛,一说彭州市丽春镇)人。本姓庄,东汉史学家班固著《汉书》时,回避汉明帝刘庄名讳,改称严君平。西汉时期道家学者。一生淡泊名利,在成都卖卜时,“日得百钱,即闭户下帘”,通读《老子》、《庄子》、《易经》等典籍,深入钻研周易数理和老庄哲学,直至融会贯通,求得真知灼见,《蜀中广记》和《高士传》称他“知天文,认星象,善占卜,通玄学”,可见其博学多才,无所不通。面对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严君平离开成都,回到横山隐居,为解决当地居民饮水困难,凿水井一眼(唐朝诗人罗隐寓居崇宁时,以隶书题写“君平井”,当地居民称“通汉井”)。一生“知足常乐”,“生亦乐,死亦乐”。居摄年间(约6—7),去世,葬于横山(又称“平乐山”),时年95岁高龄。严君平德行才学令后人景仰。班固《汉书》记载“蜀人爱敬,至今称焉”。历代文人雅士,如东汉的梁鸿、北魏的常景、唐代的张九龄和李华、宋朝的张俞多有咏颂,唐代诗人李白、岑参、郑世翼等都曾到成都或横山凭吊严君平遗迹并做诗缅怀。按:按照张骞的生卒年与严君平的生卒年比较,大约张骞去世的时候,严君平尚未出生。前后相差约100年左右。
王莽(前45—23),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西汉新都侯王曼之子,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武帝,在此指汉武帝刘彻(前156—87),西汉第七位皇帝(前141—前87在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之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