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问我,数据指标很多,怎么看?这个问题其实也同样困扰我。
回忆过去,经常遇到的情况就是:觉得自己已经理解并做了合适的分析和判断,但当其他人提出问题时,依然觉得漏洞百出。
作为管理者或者分析师,面对各种数据产品中的数字,先不说怎么形成判断,就是怎么去看(或者说观察),看来也有不少门道。但就一个指标来说(多指标或维度交叉先不讨论),从个人角度做了个总结,看单个指标有如下几个关键词:
- 趋势
- 节律
- 周期
- 时机
- 基线
趋势
趋势的观察,一定意味着长时间的回溯。这里需要强调,并不是看着一个指标原始值的折线图高低波动,而是要做一定的处理看趋势。最简单的有两种方式:
一是同比,且要长时间的同比,比如年同比,季度同比。跨度较长的同比,能够排除掉短期的干扰,观察指标所对应的业务长期发展情况。
二是平滑处理,比如移动平均、指数平滑等方法,目的是为了消除周期波动、季节波动等因素。
节律
节律很类似生物钟,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我们所处的业务模式,往往存在某些节律是特征鲜明,甚至是不可违逆的。而观察数据时,一定要将节律的因素考虑在内。
比如金融行业一定和央行的例行信息透传或者货币政策调整息息相关。
比如服装行业一定离不开春、秋、冬等一年几次的订货会。
比如运动品行业一定离不开奥运周期;运动博彩行业一定离不开各类比赛的赛季节奏。
比如餐饮行业一定存在某些季节和产品的规律,夏季的啤酒小龙虾,冬季的火锅,秋季的大闸蟹等。
是不是很像24节气?相信各位读者的业务里,也一定能去抽象这样的节律。
周期
周期和节律有些相似,但最大的不同在于周期是在时间上固定的。往往在业务上更容易抽象,分析时更容易抓住特征。而有些细节的节律,需要深入的研究才能发现。
比如每周的周中周末,消费者的行为会有很大差异,导致各行各业几乎都会有周末效应。
比如月头和月末,往往意味着财务核算、工资发放、预算管控给业务动作带来的影响会特别显著。
比如每年或者每季的财报发布时间,往往意味着舆论影响、市场预期、行业前景的变化。
比如季节,往往对人力资源的波动带来极大影响,春天犯困、夏天出游、秋日贴膘、冬天咬牙坚持,过完年物色新工作。
时机
时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假日和特定日期等可预计的重要时间点;一种是市场突发情况。
比如每年固定的法定节假日和“双十一”、“618”等商业节日,往往会带来指标中一些特殊的波动,需要仔细观察。
突发情况对应的时机,就是需要在观察指标时尤其注意的了。前文所述的各种观察角度,往往都是“常识的数据”,很多时候带着“本该如此”的判断,不必大惊小怪,除非出现极端异常,才需要深究原因。
而在排除前文所述所有情况后,出现的指标变动,就及其需要重视。这往往是需要有重要管理动作的时机!比如公司内部的重要策略落地,竞争对手的有效攻击/失误,某些政策的突出影响,公司内部出现重大事件,市场预期的瞬间转变,舆论的突发事件等等。这个时机,每看透,错过了,有可能就错过了胜负手。
基线
最后是一句话“没有对比就没有信息!”。观察任何指标,一定要找到对比基线,可以是某个目标数值,可以是平均值,75分位数或者最大最小值,也可以是某个重要时间点的数值,不一而足,但一定要有个对比基线。
欢迎大家关注个人公众号:老树之见;
购买《数据化运营速成手册》:https://item.jd.com/12568453090.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