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的原则就是,在每一件具体事务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导;不要太有痕迹,尽量无痕;不要怀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纳。
尹老师,您好:
一说到育儿法则,大家都会很鸡汤地说“爱和 自由”“让孩子做主”可“自由”的分寸如何拿捏?有多少家庭教育都败在了“分寸”二字上!分寸火候的把握,绝对是个技术活儿。
我儿子上小学一年级。在刚刚过去的五个星期的寒假里,各科老师或多或少都留了一些寒假作业。我观察到周围的不少孩子都没完成,甚至远远没有完成作业。比如语文老师建议寒假看三十本书(绘本也可以),但有的孩子只看了一本。
寒假临近尾声时,朋友圈被“孩子赶寒假作业”给刷屏了。有的孩子起早贪黑,奋笔疾书,连乘车都戴上作业。有的孩子看到堆积的作业太多,完成无望,干脆放弃。家长见孩子无法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心里又担心又着急,一催孩子就来情绪,大家两败俱伤;不催孩子又怕开学无法向老师“交差”,家长既想放权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承担未按时完成作业产生的后果,然后幡然醒悟、痛改前非,又担心放权之后,孩子养成了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进而对自己降低要求,放任自流。家长的各种纠结,我觉得都是因为分寸没有拿捏好引起的。
在儿子上小学之前,我曾暗下决心,绝对不管他写作业的事,他爱几点写,爱写成什么样子都行。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与我无关。儿子刚上小学时,下午放学照理出去玩,晚饭后才想起写作业。作业虽少,但由于孩子刚学写字,不会握笔,不懂笔画,写了擦,擦了写,来来回回浪费了很多时间。又加上刚学拼音,不入门,拼读音节一塌糊涂,每天听录音也花去了不少时间。完成作业已经九点多,也忍不住怒火中烧,难以淡定。
我不再“静待花开”了,我要“出手施肥”了。我帮他罗列了每天放学后的事情,大致有做作业、外出玩、吃饭饭、吃水果、阅读、玩玩具、逗宠物。然后建议他把吃水果、完成书面作业和外出放在晚饭前,其余口头作业、阅读、玩玩具等放在晚饭后,其中作业是比较重要的事情,要留充足的时间,其他事情他根据情况可以自行调整自由安排。为了提高作业质量,我提醒他在写字前观察书本上的笔画范例,然后再落笔,如有必要,在描红本上先描一两次,避免擦擦写写。之所以把功课分别放在晚饭前后各完成一部分,是避免孩子陷入疲劳,失去兴趣。对于收拾书包,也和他一起做了个列表,清晰表明那些东西是每天必带的,哪些事根据情况选带的,建议他书包的每个夹层都放固定的东西,这样寻找书本文具会比较高效。
这样经过几天的实践,孩子做功课及收纳的效率大大提高,他也有时间在功课之余做喜爱的事情了。
通过这几件事,我觉得凡事都有两面。放手,意味着把决定权交给孩子,能够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孩子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和决定,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就是孩子有可能对问题缺乏全面认识,对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很被动地把事情搞砸了。搞砸之后,有的孩子能够反思,吸取教训,后来做的越来越好,但也有孩子备受打击,开始怀疑自己,自信心下降,期末考试后,儿子的老师总结说,这次考分落后的孩子恰恰就是课堂上专注力不足的孩子,也就是说,考试成绩也反映了考生某方面的能力的缺失。在孩子尚未走上良性循环轨道时家长的引导,陪伴或许比放手更加实在。
在犹豫是都要对孩子放手时,我们不妨评估一下风险和收益,同时设定一个“熔断机制”以做功课为例,如果我们认为孩子基本有能力安排好时间完成作业,并且孩子和家长都能承受没有安排好带来的后果,那么就放手把。切记,放手后,不要焦虑,不要干涉,不要吐槽,既然选择了承担后果,那就让这个后果自然来临吧,然而,任何事情都是动态发展的。如果失态的发展超出预期,后果不能承受,那么请立即熔断,收回权利。
如果我们对孩子自行安排时间没有信心,或者孩子无法面对未完成作业引起的后果,那么请不要贸然放手。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陪孩子走一程,给他些建议,帮助他降低事情的难度,在陪伴的过程中给予支持和指导来提高他的能力,最终陪他顺利通关。随着孩子能力的逐步提高,他独立通关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家长也就越有机会放手。
很多育儿大师的文章,把“自由”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以至于不少家长误认为“孩子还是少管比较好”,然后不顾孩子的状况,在通往自由的路上一条道走到黑。任何理论的应用,都是有一诶个前提的。比如从尹老师您的书中,我们看到您给予了女儿圆圆极大的自由,可以边写作业边看电视,可以不完成作业,可以有家长代写作业,电子游戏随便打,等等。为什么您能赋予孩子如此大的权利?这是有一个非常微妙的前提的,那就是圆圆打小在一个优秀的家庭中成长,她的天性和天赋得到很好的呵护,她的自信心,自控力和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简言之,圆圆从小就基本上走上了良性循环,即使偶尔有偏差,也能自我修复。
但是,并非每个孩子都能像圆圆那么优秀。我们的孩子,或许被不当的教育方式对待过,或者自控力,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还有很多不足。这个时候,花精力去引导,鼓励,示范,陪伴,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去控制都很有必要的。正如我们的肌体,如果各方面都很健康,那只要保持普通的起居饮食都可以了,并不需要特别的手段来维持健康。如果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病,通过短期的自我调整或许就恢复了。但如果生大病了,那就必须要通过吃药,打针,甚至做手术等这些狠招来重返健康。
我承认,这样的 人生未免有些保守,有些寡淡,缺乏冒险和刺激。但针无两头尖,稳中求生的人生缺少了绝对反击时的峰回路转,但同样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命悬一线时的胆战心惊。能够拥有安静的,细水长流的日子,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幸运?
完全不做寒假作业,对孩子成绩或许影响很小,尤其是在低年级。但由此反映的学习态度以及对时间的管理能力, 却对影响孩子的未来。我始终相信,当我们在关键时刻交上的人生答卷,是对过往全部修行的检阅。无论在任何体制下,严谨的态度,合理的时间管理以及过硬的基本功,都会成为我们求学乃至人生道路上最有力的托举。
我出生在医生家庭,爸爸作为外科医生,多年来都是他们单位的“一把刀”所以科室在解决一些疑难杂症时,经常需要他拍板。由于经手的都是鲜活的生命,出于职业习惯,他也养成了谨慎、谨慎的习惯。我从小就在一种紧小细微的教育下成长,无意识间,养成了很多习惯。比如从小到现在,我只丢过一次钥匙,从来没有丢过手机,连摔都没摔过,每部手机都是自然损坏。很多东西无意间已经整理的整整齐齐。
工作之后,一旦工作中出现瑕疵,我必定痛定思痛,思考今后如何更周密地安排工作以免失误。或许潜意思里还是有某种恐惧,觉得不周密布局就容易出错,容易失控。这样的人生经历,让我有很强的忧患和风险意识。这成了一把双刃剑,我生活得风平浪静,没有太多差错;同时瞻前顾后,错失了一些精彩。我也正在学习心理学,希望能够扩大自己的认知,成为更精彩的自己!谢谢在自我成长这条路上,一直有您的陪伴!
祝您开心快乐!
你好:
你的来信没有直接向我提出问题,只是分享了你对于“放手”的看法及做法。透过流畅清晰的文字,能看到你对于教育问题总是在认真思考着,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在很多的咨询邮件中能看到这样一封高水准的来信,真的很愉快,眼前一亮。
你的观点逻辑严谨,有理有据,我相信会引起很多家长的共鸣。如果我没有理解错,你所表达的是这样:如果孩子的早期教育做的好,或天性纯良,他是懂事的,自觉 。那么可以放手,给他自由,如果由于前期家长工作没做好,或天性顽劣,他是不够自觉,不够懂事的,就不能放手,家长要先帮他建立规则,逐步给予自由。
生活中,当我们手拿自己房门的钥匙,面前站着一个完全信奈的人时,我们会放心都把钥匙交给她,让他自己进屋去,只有对眼前的人半信半疑时,才会犹豫,才会通过一次次试探来决定要不要把钥匙给他。那么,面对孩子呢?要不要信任他?
你有没有发现你的立论中有一种“被动”心理,级要不要放手,取决于孩子的表现,家长只是在心理暗暗制定一套标准,孩子符合了这些标准,就放手,一旦观察到孩子达不到标准,就“收手”。这样说来,一个诡异的现象出现了—教育中的“给孩子自由”“放手”看来竟然不是由家长决定,而是由孩子来决定---那么,教育到底是谁对谁施行影响力呢?
这个思辨你可以想想,可以暂时不理解,我此信也不打算太多地陈述这方面的道理。毕竟每个人都要走过一段属于自己的思考之路,每段路都是对的,都是有意义的。就像我信任每个爱孩字的本质都是向上向善的,我也相信每个人总能到达他应该到达的认识高度,凡把思考真诚地加入生活的人,他必定会成熟起来。
我在年轻的时候也像你一样喜欢思考,现在的一些观念和当年已经不大一样。中的一个感觉就是,生命一直是流动的,一直是变化的,思想也是一样。思想的成熟就像吃馒头一样,当我吃到第四个感觉很撑的时候,决不能说前面三个没什么用,任何一个阶段上的思考和探索都是有价值的。最高的价值不在于哪一种想法是完全正确的,而是我们作为某个社会或家庭的角色,一直在用心地寻找着更美好的方案,更适宜自己的道路。
从小到大,我女儿圆圆其实并不能很好的安排她的时间。我记得她的整个小学阶段,都是记不住写假期作业的。几乎每次都是开学之神两三天了,她才想起来还有寒假作业这回事,总是急的要哭,我就赶快安慰她,然后和她一起梳理一下要做些什么,让她确定哪些她做,哪些我帮忙做,我们母女齐动手,赶在开学前最后的时间吧作业做完。
她刚入大学时,惦记着因为上中学而搁浅的爵士鼓,说要找个老师重新学,但直到大学毕业也没去做这件事,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打游戏,看动漫,购物等事情上。我当然遗憾她的爵士鼓才艺荒废得太久,可能以后再也捡不回来了。,但我想,打爵士鼓也好,难道打游戏,看动漫,购物就不好吗?好与不好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难道不是他自己最清楚吗?除了这些小事,我女儿在“大事情”上也不见得能协调好时间,她在为申请美国留学而备战GER时,经常管不住自己玩游戏,看漫画,看小说,她肯定也纠结,就在书桌前贴了两张纸条,上面写着:“再不用功就没书可读了”“再玩游戏就是猪”。当然,她后来申请到了很好的大学,这当然令我很满意。但如果她申请到普通大学,只要她自己接受,我就可以接受。
我当然愿意她去读更好的大学,但我无为。因为我知道,自己再操心也无力做到让她更努力一些或更成功一些。而恰是我的无为,使得她必须自己对自己负责。我能够对她提供最大的帮助,就是让她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她自己知道怎样都是被父母接纳的,所以她的心思和能量不被分散,全部放在自我成长上。
儿童的成长并不完全依赖父母的精细调控,正因为信任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所以才可以放手。同时,正因为信任人天生的向上向善的本能,才可以原谅我们自己或孩子的过失。同时,人还有另一种本能,就是自我修缮。为人父母只要不是错的出格,孩子一般情况下都是会发展的不错的。
我的孩子现在工作了,她非常成熟大气,现在更有能力批判我,她有时会指出我在小时候犯的过失,认为我的某种行为在当年伤害了她。我虽然后悔,但我现在意识到,我当年绕不开那些过失,那是我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不能用现在的思想和高度去批判当年的自己。所以这种时候,我只是尴尬地笑笑,向她承认“妈妈当年好傻”比如我在她的初中阶段,经常教导她不要虚荣,不要和学校里家境富裕的孩子比穿戴,也很少关心她的衣着,觉得只要穿的整洁就行,不必在意时尚。她在那几年确实很朴素,心思都用在学习上,我也自我陶醉于我的教导。这件事情中的“虚假价值”直到孩子现在完全长大了,才有能力和我探讨,说我当年的做法让她很受伤,我虽然难过,但很感激我的孩子让我进一步成长,在这些小问题上看到自己意识层面的大问题。
我现在最感欣慰的是,我在带她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和学习,大体说来是正确的,尤其没用各种琐事压抑她,所以孩子成长得健康,且自行纠正了我的很多错误,这让我更体会到自由的价值,它不在一碗饭,一本书,一次作业等这些眼前的细节上,更在对一个生命久远的呵护上。
现在教育中关于自由的分寸或如何放手的分歧,背后的心理基础就是信任或不信任人性的本能。如果一个人坚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完美独立的个体,坚信在这个孩子的内部,早已具备了“成为他自己”的所有要素,就像一颗麦粒具备了所有成为一头麦穗的要素一样,那么他就会完全安心于去做最简单的浇水除草工作,而不会精细安排这粒种子何时出苗,何时开花,更不用担心它会长成一株野草。
自由只有一种,剩下的都是不自由,不自由的程度有各种不同。爱也只有一种,那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和支持,有条件的爱不是真正的爱。而我们要给予孩子的,就是真正的“爱和自由”。自由这个词,和爱一样,被太多的人误解了,以至于杀死自己女友的罪犯都说,我杀她是因为“我爱她”所以辨识清楚这两个词语代表的真正内涵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你自身很优秀,在生活中,都不允许自己出错,各方面做的完善,这非常好,但我还是建议你不要把自己的经验生硬推广到孩子身上。你可以适当去帮助孩子,促进孩子,去没必要对孩子进行“精细管理”。如果一定要确定一个“放手”的原则,我能给出的就是,在每一件事具体事务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导,不要太有痕迹,尽量无痕,不要怀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纳---检验的标准就是:孩子因此更自觉了,还是更依赖了,你的教育对于孩子的自由意志和主动意识,最终使削弱了还是加强了,你作为家长越来越轻松了,还是越来越脱不了手了。
给孩子“出手施肥”是很好的,因为真正的“爱和自由”就是生命最好的“肥料”但如果我们把“揠苗助长”也当作“肥料”去用,那就大错特错了。
谢谢你激发了我的倾谈热情,我喜欢和你交流。
祝福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