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传习录》1徐爱录014.5:“功夫”与“工夫”

《传习录》1徐爱录014.5:“功夫”与“工夫”

作者: 力法跳跳 | 来源:发表于2022-07-12 15:48 被阅读0次

    本节是附在“徐爱录”最后的一个结尾,是徐爱的个人感受,并非王阳明言论。主要是表达了对老师王阳明学问的赞叹,提到了一系列“功夫”与“本性”的关系。

    原文:爱因旧说汩没,始闻先生之教,实是骇愕不定,无入头处。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舍是皆傍蹊小径、断港绝河矣。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工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穷理是尽性的工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工夫,博文是约礼的工夫,惟精是惟一的工夫,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

    1 徐爱提及了王阳明在前文中描述的类似概念,“孔门嫡传”(孔门家法)。而其他与之矛盾的概念,就像没有出海口的港口,流不到大海的“断港绝河”。从注释中看,此词语出韩愈,原本描述“杨墨老庄佛学”为“绝河”,而真正的圣人之道从“孟子”开始,与我们常识中认为的《论语》不同。

    2 这里提到许多概念都有“功夫-本性”的对应关系。徐爱虽然使用了“工夫”的字眼,但从王阳明之前提到的内容而言,应当是“功夫”,而且《传习录》的这一部分是经过王阳明本人校对的,所以应该不是同音造成的误解。除非徐爱这里想陈述的是不同于王阳明的思想,不然应该理解为“功夫”。但是,这个笔误,写者无心,读者有意,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功夫”与“工夫”的区别远比看起来重要。

    “功夫”,主要侧重努力和能力,如“下功夫”,“功夫茶”等。王阳明这里指的是某“本性”概念的现实化,也就是在现实中呈现出的具体状态。因此“功夫”侧重世界,对应的“本性”概念侧重人的内心修养。而“工夫”,主要指时间。如“一盏茶的工夫”。

    王阳明这里将“努力”和“世界”的维度结合,不作区分,以“实现”作为衡量努力成果的标准。但现实情况是,我们许多时候会将“努力”与“时间”结合,认为在某事情上花了时间就是努力了。

    王阳明强调修养本性,“致良知”,但是,由于“穷理”是“尽性”的功夫,所以“尽性”本身并不是功夫,需要的是“重视”而非“努力”和“花时间”。更强调“尽性”对“穷理”的统御作用而非“穷理”对“尽性”的打磨。从而也会导致此说法看起来不够接地气的误解。当然,按照前面提到的人们不同境界层次的区分,不同的人确实该侧重不同的方面。天性完备之人无需花时间在内心修养上。

    而一般人看到的是,“尽性”不是“功夫”,但是却花“工夫”,两者都含有“努力”的属性,所以在现实中看起来也是类似的。这个现象在人们对“自然科学”这个概念的理解上有所体现。我们一般认为“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规律的学科,因此必须要研究自然或者研究世界才可以。但是“数学”显然是不直接研究自然的。不过在人们的理解中,数学与理化生等学科都对研究世界有“贡献”和“努力”,因此在中文语境下许多人的日常认知中,“数学”也视作为“自然科学”。类比到“功夫”的概念中,数学类似本性,而自然科学类似功夫。它们需要重视、努力、花时间,因此“功夫”其实并不能与“工夫”完全分开,这不是说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关系,而是说它们在日常的视角中,边界不清。

    看似有些是“功夫”,有些是“本性”,分得明明白白,令徐爱恍然大悟,“手舞足蹈”。但其实两者都要花“工夫”,又不知不觉混成了一锅。真要在实践中做得正确,也是难题。

    总结为,徐爱看重王阳明“孔门嫡传”的学风,(圣人之道或许从孟子开始),“功夫”与“本性”的几组概念看似分得清晰,但在“工夫”上又难分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1徐爱录014.5:“功夫”与“工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ra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