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李思远的转变
最近一段时间,有一件事情在网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称:现在的中小学课本正在“去鲁迅化”。作者提出,现在的中小学课本正在逐年的减少伟大作家鲁迅的作品,隐藏在后的深层次原因耐人寻味。
于是,网上针对这一现象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得出的结论五花八门。其中,比较靠谱的说法是说:鲁迅先生的作品晦涩难懂,思想坚锐而深刻,普通的中小学生由于阅历尚浅,眼见和经验都明显不足,很难读懂和领会先生的作品所表达的意旨。
还有一部分人得出“阴谋论”,认为先生的文章太过激进,不利于整个社会环境的安定和谐。
甚至有人发话说,网上的喷子们就是受了先生的文章的影响,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喜欢保持满盘否定的态度,一顿乱喷。
李思琪很是担心自己的弟弟一不小心介入其中,她仿佛从中嗅到了某种危险的气息,接收到了某种令人不安的信号。于是,隔三岔五她就给弟弟通电话,告诫弟弟做事一定要小心谨慎,最好别让家里人为他担心…
李思远很快陷入了沉思…
鲁迅先生是他尊敬的文学领域内的精神导师和崇拜的偶像。他一直都希望自己最终能够成为一个象先生那样的人,他一早就打算将来定要走先生那样的老路,做一个新时期文学界的真正猛士。
可是如今,面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他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他在想,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和负面的东西,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到底有多大的意义?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更有效的方法可以取而代之。若是可能,至少,这样的做法,可以免除家人的担忧。
他详细的翻阅了当今世界的华夏历史,他发现,由于历史的断层和遗失的发生,这个世界少了一些了不起的名人生活过的痕迹,当然也就少了一些很有影响力的学说和著作。其中就包括了明朝晚期提出“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师王明阳。
促使李思远下定决心,将王明阳的心学传播出去的导火索,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一件大事。著名草根企业家,网络大红人,金融大鳄“马某”被央行等几大银行约谈,随后引发一系列大事件,使其“成功人士”、“良心商人”的人设崩踏,让许许多多以他为榜样的有志青少年,彻底陷入了人生的迷茫之中,无力自拔。许多迷失的年轻人看不到希望,整天沉迷于游戏之中,寻找一时的刺激。
面对这一情况,李思远觉得,自己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于是,他把目光聚集在了阳明心学上。
不久后,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阳明心学正式在《新时代》上发表,文章倡导人们要学会“致良知”,“格物致知”将作为人们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的准则。心学提倡世人要以“知行合一”作为生活实践的行动指南。
文章一开始就引用了《诗经》的名言开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
“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泣下。”紧随其后。
再引用横渠四句承接: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天下开太平”
此乃天下文人学子都该具有之大气象矣。
然后提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唯有重树人心,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才是大道正途。
整篇文章将阳明心学的理念一以贯穿,细致解析。让人读后,无不掩卷沉思,陷入自省。
文章作者暑名文青,许多人一看是文青的作品,纷纷争相阅读。而读完后,多多少少,人们总能有所收获。
而对于那些搞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教授,这篇文章无疑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五彩缤纷的大门,他们迫不及待的登堂入室,绝不愿入宝山而空手回。
随后,各网站,各报刊杂志纷纷发表文章,对阳明心学展开大范围的讨论。许多学术研究机构甚至专门组织大家学习和研讨阳明心学,使得提倡“知行合一”的阳明心学,迅速成为当今文化界的一股新的思潮,对世人世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李思远觉得,自己总算是做了件善事。他心满意足,自己能做的就这么多,对世态人心能有多少改变,这不是他所能决定得了的。一切就看天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