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网络推广网络营销@IT·互联网
老张分享:社群的产品化运营

老张分享:社群的产品化运营

作者: 橙九九 | 来源:发表于2017-05-20 14:20 被阅读97次

本文来自于听疯蜜•张恒的讲座做的笔记

“母亲节快到了,妈妈你想要什么礼物?”

“我想要个孙子。”——大龄未婚青年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供大于求。

当供大于求的时候,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会失效。

需求理论

供小于求时,才可以物以类聚(比如当当、唯品会、聚美等)。唯品会现在下滑很厉害,网络购物已不再是什么时髦、值得炫耀的事情,因此对于标准化的产品而言,就会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天猫、京东蚕食当当、唯品会等的市场份额。

由此也能判断出【1号外卖】无未来(饿了么、大众点评等,甚至滴滴都能送外卖,1号外卖无任何优势);聚美长远看也不行,它只卖化妆品这一单一品类,太低频。

总结:

这个时代,消费者不缺有形的、标准化的产品,它们是供大于求的;

消费者更加注重体验、娱乐、非标准化、能体现个人特性的产品或服务;

综合上面两点,我们就知道,你的产品要向上述两点去靠拢,即使确实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但是在整个消费者的购买环节中、或是你的产品的某一个环节中,你总可以挖掘出一点独特的、有个信的点来给予消费者良好的体验。


社群是大趋势

先考虑服务哪群人,比你做什么产品或服务更好。

因为所有的产品其实都具备可替代性,尤其上面我们说到的有形产品。

而下个app这种虚拟产品的行动成本也很大,现在人均获取成本好像都到100多块了。

如果你是个年轻人,你5-10年内不看周围那些宣传的创业公司、成功案例等(别被媒体搞得太迷茫),只研究一个群体,我相信你一定能了不起。(Remember 5-10年研究一个群体)

PS:有个服装品牌,针对的群体就是40岁以上体型稍微有点变形的女人,他们的衣服设计,正好能弥补身材走形的这些人,但又不失好看。


区分“社区”与“社群”

社区:以内容为核心,如辣妈帮,妈妈圈等。


社群做成功很少的原因——

①大部分人做的不是社群,社群必须满足一点:去中心化。

所以像“罗辑思维”、“吴晓波读书会”等均不能被称之为社群,应该叫做IP、粉丝经济。很多明星的粉丝群也不能叫社群。

②大部分社群没有产品(指互联网化的产品)

社群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不是人和内容的连接(不然就成社区),因此这个社群要有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产品。目前很多所谓的“社群”就是缺少这个产品。

PS:在2000年的时候,有个人建立了一个宝马会BBS,那时能买宝马的人都是有钱人,这个BBS的作用让他们之间能够互相交流,谈项目和生意,因此是一个社群。

社群是同类人的社交圈子,像微信这种适合个人与个人的社交,不适合社群,所以微信群就不行。(这里我的理解是,他说的是大部分的一些微信群,因为成员人数太多,相互之间基本没多少交流的那种。但肯定也是存在微信社群的,比如将以前的那个宝马会BBS搬到微信群就是,几十个人的一个小群,大家互相认识和交流。)


社群构成的三要素

1、统一的用户画像

【黑马会】的用户画像:中小企业创业者

【罗辑思维】的用户画像:没有(比较杂,况且罗辑思维不是社群,属于个人明星IP)

社群的群体特征要清晰,同时在定义上你能带来一定的炫耀感,比如“黑马会”、“手机发烧友”、"美少妇"、“养生达人”等,而像什么“屌丝群”、“伪LV包包群”、“艾滋病友群”等,不能带来炫耀感的,相对程度上来说就比较难传播(但不是说它们就不能构成社群,比如艾滋病群的成员凝聚力就很强)。

“炫耀感”可以用“社交币”代替来理解,在产品的方方面面中给予社群人员社交币,那么就利于社群的扩大传播。(用户愿意分享是起点,这一点非常重要,将用户变成推销员。)

应用:自己的品牌不要和“性价比”挂上钩。

自己的产品哪怕就是被消费者认为是性价比高,但在品牌塑造层面上,一定不能过分强调这一点,而应改为其他名词。

比如小米说“手机发烧友”。(当然小米现在已经沦为性价比的代名词,如果它的社群被认为是“屌丝的群”,那么自然凝聚力不强。)

民宿为什么火了?因为正好给了那些没钱的人的借口——“我不是没钱住酒店宾馆,我是更懂生活!”(这个例子,说明了品牌宣传时的怎么定义的重要性,想要做好的民宿一定不能在对大众宣传时强调性价比——当然哪怕你本身性价比确实高,确实便宜;而更应该强调能让消费者体验到更实际的乡土生活,帮屌丝消费者“遮丑”。)

再比如,护舒宝被女儿认为是妈妈那一代用的,所以她就不用。

奥迪给人的印象:有知识、有文化(回农村不开奔驰开奥迪的例子)。

2、产品要素

即前面说的,能将人与人之间连接起来。例如经常跳广场舞的大妈们的社群。之前某公司发动广场舞联赛就很轰动,这些大妈们都非常积极参与,某区VS某区,她有荣誉感和成就感。本来她就是天天跳广场舞的,现在是社群给了她一个舞台,参与门槛也低,这就好比给了一个个人成就系统

再比如共济会,成员就那么几个人,但是他们一起能做很多大事件,也属于社群。

另外李宇春、鹿晗的粉丝群不同于其他明星的粉丝群,他们有共同目标——留言评论永远第一,因此我们也能称他们为社群,而不是前面说的明星IP。

很多微信群做不到这点,即“号令天下”——发动一群人共同做一件事情,因此我们不能称它为社群。

3、不收钱的社群不叫社群

社群一定是线上、线下打通的。

很多游戏群不能称之为社群,他们只是在线上一起玩游戏,线下根本不认识。

而像“劲舞团”这种,很多人直接变成了男女朋友,因为他们经常聚会,所以能称为社群。

个人总结:通过前面的这些阐述,我相信各位理解了什么是社群。我用自己的话说就是——社群是一个小群体,人数不会很多,大概不超过100人。这些人很清晰的共同特征或者目标或者信仰,相互之间有交流和认识,他们并不以某一个中心人物或IP而在一起,没有这个中心人物他们照样存在(比如宗教)。同时,他们能够一起完成某一件事情,在线下也是经常聚会的。

【疯蜜】的用户画像:美少妇

【疯蜜】的共同目标:让每个女人活出自己、爱自己,让老公、孩子把她当宝。


问答环节

1Q:做社群的话一定要是一款粘性的产品吗?

1A:其实不限是高频还是低频。比如空调,一个人可能一年就买一次空调,但是空调维修这块却是高频,很多人空调坏了需要及时修理都不知道找谁,因此可以做成一个社群,把有这些共同需求的人聚集在一块。只要有共同目标,都可以做社群,还可以搞众筹。→解读:这里实际就是发现群体需求。慢慢发展后可以给群体提供全套服务。

2Q:关于社群、产品、内容三者的理解。

2A:内容不可能做到最好,现在是内容泛滥时代。社群是个组织形式,公司、家庭都是。有组织就能把事情放大,变成商业。产品/服务可以迭代、是个连接人与人的手段(因为产品是会被淘汰的),而组织是不断进化的,人是最重要的,有人格魅力,能圈什么人在一起最重要。

3Q:为什么把“炫耀感”作为这么重要的一点?性病群也存在,它还怎么炫耀!

3A: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高一层称为“自我实现”。即使是性病群这样“负面”的组织它也有正面的点,例如有的人以帮助那些不孕不育的人为荣,他(她)就会去“炫耀”这一点。所以社群要发展,就要去挖掘这些积极闪光点,同时让每个成员有归属感。

4Q:微信为什么不搞匿名社交?

4A:很明显,微信永远不会做这种事,因为会破坏关系链。

5Q:小米业绩下滑的原因?

5A:我们可以采取这样一种办法,假设你自己是雷军,你要怎么做?我认为雷军太“产品化”了,给小米强调了太多了“性价比”,如果是我,我只会强调“小米代表着年轻”,年轻人都用小米的产品,你用小米的产品代表着你很年轻、新潮,而不是一个中年人、老年人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张分享:社群的产品化运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ty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