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7日晚,深圳市宝安区沃尔玛内发生一男子持刀砍人事件,造成2人死亡9人受伤。
![](https://img.haomeiwen.com/i4962051/47eed5ef71551b7d.jpg)
事件一出周边居民炸开了锅。我也刚好住在旁边小区,一段时间内原本热闹的商业街,一到晚间,大家都行色匆匆,街道上早早就行人寥寥。周边商家更是躺枪,多家餐厅晚餐时段空空荡荡。
朋友有家餐厅刚好就位于沃尔玛后面,经营多年,一直生意不错。原本每月80万左右的月均营业额,事件后的当月营业额就下滑至50多万,勉强保本。尝试了各种营销方式均无明显变化,至今仍未见明显好转。
尽管政府加强了警戒,在每个路口都加派了巡逻人员,在沃尔玛路口安扎警卫长期驻守,依然无法消除人们的恐慌情绪。
以前下班喜欢和家人到沃尔玛推着购物车,在玲琅满目的商品间闲逛,享受与家人的这种共处的方式。而今,即使有购物需求,我们也都会选择直接用手机下单送货上门。
其实作为一个倡导理性思考者,我很清楚,这种事件再次发生的概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主观情感就是会不由自主的排斥这个场景。
丹尼尔·卡尼曼曾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写到:
理性知道危险的概率很小,但即使如此,也无法消除内心的不安和躲避危险的冲动。
这是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总结出的,事情要追溯到十几年前的以色列:
2001年12月至2004年9月,以色列总共发生了23起巴士遭遇自杀式炸弹袭击事件,造成236人死亡。作者就曾这样描述道:
我在以色列都是租来的车,很少乘巴士,即便如此,也受到了炸弹袭击的影响,这着实令我懊恼。在等红绿灯时,我不愿意停在巴士旁,绿灯一亮,我会用比平时更快的速度将车开离。
其实作为一个心理学家,他比周围人更清楚遇到袭击的概率有多小。这种风险远远低于他将车子在路口开的更快时,所带来车祸的危险系数。
所以不管你的理性有多强大,都很难摆脱这种不自觉产生的情感困扰。
其实这是一种层叠效应的体现。诸多因素累加在一起,提高了事情的程度和概率。就上面两个事件造成的层叠效应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动的画面。
朋友圈现场图片的不断传播,一遍一遍的加深印象和恐慌感。
2、媒体的不断曝光。
媒体的报道将事件的影响进一步扩大,随之扩大了事件的影响范围。
3、人们的频繁交谈。
在交谈中事件的严重程度可能会被主观加大。
4、离事件距离。
在新闻看再多恐怖袭击的事件报道,我们都很难做到感同身受,但如果这件事就发生在我们周边,带来的触动就完全不同;与事件发生地的距离决定着我们的恐慌程度。
…………
另一方面还有一个思维缺陷就是,人们对概率较小的风险的感知较为迟钝。
比如0.0001%的概率和0.00001%的概率,人们通常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感觉,尽管前者是后者的10倍。
![](https://img.haomeiwen.com/i4962051/166884114ffbcefe.png)
这也是为什么好多人对彩票中奖抱很大期望的原因。他们只是知道概率小,但根本不知道小到什么程度。它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假如你只买了一张彩票,六个号码全对的机会是大约一千四百万分之一,这个数小得已经无法想象。如果你每星期买50张彩票,你赢得一次大奖的时间约为5500年;即使每星期买1000张彩票,也大致需要270年才有一次六个号码全对的机会。
我们常常高估事件发生的概率,这是一种不理智的体现。
明白这些,虽无完全法消除我们面对同类事件的恐慌或紧张情绪,但了解了基本的概率和我们的思考过程,有利于我们更加理性和从容。
![](https://img.haomeiwen.com/i4962051/e54b6b4adf6422df.jpg)
网友评论
还是恐慌
1、文章开头以身边真实事件切入,以人们事情发生后的改变引出主题,这种方式很好。
2、文章每个论点之间过渡自然。
3、文章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通篇处理很好。
缺点:
1、结尾一句作用不大,可以去掉。
通过这些分析,又回归到开头的事件来进行分析,分析说明此事件造成层叠效应的原因,详细具体。最后以理性结论收尾,干净利落。总体来看,文章详略分明,逻辑清晰,思考缜密。
建议:如果能在文中具体说明引用文字的书本出处,这样或许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