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庄子与惠子有过好多场辩论,其中濠梁之争,算是名场面了。先看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我当时教这篇课文时,第一感觉就是被庄子的鬼才折服,语文老师们,你们教这篇课文时,觉得这场辩论中,谁是赢家呢?
我讲这篇课文时,给学生讲了一个诡辩逻辑案例:比如,我上课时发现两个学生在那儿挤眉弄眼,我批评了一下他们,然后问谁先开始的,甲说是乙先看他的,乙说,你没看我,怎么知道是我先看你的呢?
这个案例中的乙学生其实就是用了和庄子一样的诡辩技巧,庄子回避了常规的回答套路,偷换了概念,把“安知”理解为反问式的“怎么知道”,但惠子其实想问的是“如何知道”,常规回答逻辑应该是,我看到了鱼儿游得很欢快啊,鱼儿的尾巴摆动频率很高呀等等,但是庄子避重就轻,把问题又甩给了惠子,“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鱼儿的快乐呢?”
类似的案例还有李白写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路过的樵夫听到了,便回他一句“子非敬亭山,安知敬亭山不厌子?”
回到濠梁之争,从辩论技巧上来看,庄子是赢家无疑了,但真正地回到问题本质,庄子并未给出正解,就像耍无赖的小朋友,就是答非所问,所以也有很多人说惠子才是赢家。这个故事其实告诉我们:不是当事人,就不了解别人,就不要随意评判别人。这个故事也是庄子表明自己的一种思想:天地万物与我是共生共存,与我是统一的。
这种思想在庄周梦蝶中也有体现,小时候,我读庄周梦蝶,总是不明白这个姓庄的老头到底想说什么,他说“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后来,读了庄周梦蝶,再读濠梁之争,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了——人与天地万物是统一的,但人与万物不一定是一样的。这也是高中哲学里的关于“矛盾”“对立与统一”等概念的解释了。
庄子和惠子有过很多有趣的辩论,比如:
庄子与惠子关于“无用”曾也有过一次经典辩论,惠子对庄子说:你所有的言论都是无用的,庄子说,懂得无用的人,才可以同他谈有用,譬如地,不能不说是既广且大,人所用的只是立足之地而已。但是,如果把立足之地以外的地方都挖掘到黄泉,那么人的立足之地还有用处吗?惠子说,无用。庄子说,那么无用的用处也就很清楚了。
总之,没有无用之物,有用之物也就失去了依存之所。
无论输赢,两个人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诤友”了,人生得一朋友如此,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