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做了好事一定要写在日记里,这,是个真理!
自改唐为晋以来,六代晋侯在史书上的记载近乎于空白,无论是残暴还是圣明,除了留下一个似是而非的名字和一个高度概括的谥号外,了无痕迹。即便是近现代以来大量的考古新发现,尤其是山西省晋侯墓地的整体发掘出土的器物上的铭文中也极少有记述他们的事迹。他们所演绎的好似一出哑剧中的路人甲乙丙丁一般没有存在感。
然而,晋献侯他做到了!史书不记载又怎样!只看重周秦汉唐又怎样!把事迹刻在礼器上(注意哈,确实是刻上去的啊,以前我们总以为铭文都是铸造上去的,那个时代还没有能在青铜器上刻凿的工具和技术,我们又错了。。。。。。),埋到坟墓中,皇天会知道,终究有一天重见天日,后世儿孙自然会给他高光时刻!
这说的就是充满传奇色彩的比曾侯乙编钟还要早400余年的“晋侯稣钟”铭文所记载的一段历史,从网上(人民网)抄来如下内容:
晋侯稣钟(见图),1992年出土于山西北赵村天马——曲村晋献侯墓遗址,整套一共有16件,但因这座古墓在发掘的过程中,曾经历一次被盗, 所以晋侯稣钟中有14枚编钟被盗运出境,只有两枚编钟——并且是整套编钟中最小的两枚幸免于难,如今被收藏在山西博物院。那14枚被偷运出境的晋侯稣钟,在香港的古玩肆中数月无人问津。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依据编钟的样式来看,它们应该是西周时期的器物,但是这些文物上 却有西周文物上未曾见过的刻凿铭文。熟悉文物的人一般都认为,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只有铸造的铭文,当时还没有出现刻凿铭文的技术。
同年12月,上海博物馆馆长、中国著名的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慧眼识珠,并在香港中文大学张光裕教授的帮助下斥巨资将14枚编钟买回来。经过与晋侯墓地考古出土的两枚编钟对比,它们的价值得以确认。经过专家的除锈处理,奇迹出现了:在这套大小不一的编钟上刻凿的文字竟然可以连读。16枚编钟,355个文字,完整地记录了这样一段历史:周厉王三十三年,晋献侯稣率军随周王巡视东土,并受王命去征讨叛乱的少数民族部落,立功受赏后特意制作了这套编钟作为纪念。
具体铭文这里不贴了,大概意思就是晋侯稣奉周王命多次率部属从王师东征南伐,获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斩首若干,俘虏若干,得到周王封赏若干若干。。。。。。
这个发现一下子让晋献侯、让晋国的那段缺失历史成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史书2800余年的无视终于在此刻狼狈不堪。
这一切,真的必须要归功于将这段历史刻在战利品(疑似)上的决策者、执行者们,由于有了这些铭文的记述,我们才有机会把西周时期晋国历史真容的面纱掀开一角。
回到惯例,这位“做好事要写在日记里,立丰功要刻在礼器上”的晋献侯个人情况也稍作介绍。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十八年,釐侯卒,子献侯籍立。献侯十一年卒,子穆侯费王立。
司马同志所记献侯名“藉‘,而出土青铜器铭文为”稣“也就是”苏“,专家推断可能是古代苏和藉字形相近,读音也相似,出现了差错。《说文解字》:稣,杷取禾若也。杷各本作把。今正。禾若散亂。杷而取之。
来看谥法释义:聪明叡哲曰献。有通知之聪。
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
谥号给予的评价是挺高的,是个圣明之主,至少是个聪明的家伙。
还是打个油总结一下:
史家刀笔万世传
无声雁过三千年
献侯稣钟重现日
才知晋国非等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