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厉侯的后继之人--第五代晋侯,靖侯“宜臼”登场。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厉侯之子宜臼,是为靖侯。靖侯已来,年纪可推。自唐叔至靖侯五世,无其年数。靖侯十七年,周厉王迷惑暴虐,国人作乱,厉王出奔于彘,大臣行政,故曰“共和”。这里司马迁同志的记录又与出土文物对不上,从天马-曲村晋侯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显示,靖侯名“喜父”,出入太大了,或许两个都对?
不过,这里还是先按照“宜臼”来写吧。
有意思的是和他后来成长和执政时期的现实情况对照的话,“宜臼”这个名字实在是太贴切了。他的父亲是晋厉侯,而执政期间的周天子是周厉王,“厉”这个谥号代表的是残暴、暴虐等等伤害系数很高的词语,而“宜臼”碰到的是双倍,这确实有点儿悲催了。晋厉侯不再赘述,上一篇笔记里已经说过了,而周厉王的暴虐等级以史书记载应该伤害系数更大,他的行为直接导致著名的“国人暴动”(当然另一种说法是他锐意改革,触动了很多贵族的利益而导致)。所以,他好像真的应该“宜臼”才能混过去。
《说文解字》:宜,所安也;臼,舂也。古者掘地爲臼,引伸凡凹者曰臼。
所以,所谓“宜臼”,意思可能就是找个坑好好躲着吧。
设身处地想想,作为晋厉侯的儿子,周厉王的臣子,是应该夹起尾巴,找个安全的地方挖个坑把自己藏起来才是上策吧?!
然而,事实上可能这位“宜臼”还是一位有着坚韧性格的保民之君,尽管史书上没啥记录(史记也只提及从靖侯开始纪年可推,却也没讲靖侯有啥事迹,或许靖侯没有做啥大事吧),依然获得了“靖”这个谥号。
谥法释义:柔德安众曰靖。成众使安。
恭己鲜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
宽乐令终曰靖。性宽乐义,以善自终。
根据这个谥法释义来推断,“宜臼”当是做到了成众安民、以善自终,就如一个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棵大树,既保全了自己,又保全了国民,可以算是一个实现拨乱反正的有成之君。
后来,力挽西周颓势,暂时稳定住周朝下滑趋势的周平王也叫“宜臼”,我猜测有向晋靖侯“宜臼”学习的意思。
还是打油一首聊作小结吧:
父也为厉王也厉
宜臼着实不容易
一叶扁舟济怒海
何惧雨打与雷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