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有高超的创造力?学会这4点或许就够了

作者: alabiubiubiu | 来源:发表于2016-04-20 17:31 被阅读154次

    当知识传播以光速计,当信息已经泛滥,当 AI 已经在围棋上打败人类时,计算力和知识已经难以成为人类赖以为傲的竞争力了。而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无论是在企业和企业的竞争中,还是在人类和 AI 的竞争中,创造力已经成为了最值得关注的事情。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成为一个有高创造力的人呢?或许,你可以从这 4 点开始:

    1 心理弹性

    The greatest glory in living lies not in never falling, but in rising every time we fall.(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曼德拉

    心理弹性对于不少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心理学家Anthony(2002)把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在面临挑战和危险时帮助个体抵抗破坏的特性”,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逆境中能够抵抗,并关注自己的目标,维持向目标进发的能力。

    之所以第一点就强调心理弹性,是因为在不少人看来,创造力是一个更关于“创意”、“灵机一动”、“天赋”、“顿悟”的一个事情。然而事实上,创造力更是关于在一个领域持续的耕耘。

    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传说中,瓦特看到烧开水的壶在水开后,被蒸汽顶着噗通噗通地响,于是灵机一动,发明了蒸汽机。然而,这个在中国流传颇广的故事,和华盛顿的樱桃树,西点军校的雷锋精神,在太空中使用铅笔这几个故事一样,都是假故事。

    事实上瓦特改良——注意是改良不是发明——蒸汽机的过程异常艰苦,匮乏的资金,艰难的技术攻关,还有各种各样的专利斗争,最惨的时候瓦特只能去做兼职运河测量员。从决定投身到改良蒸汽机技术开始到瓦特蒸汽机的最终定版,瓦特前后花了二十多年,中间各种悲剧各种惨,一路咬紧牙关才得以修成正果。

    能够真正带来创造力的,反而是这个不起眼的“心理弹性”,为何呢?因为心理弹性能够给带来以下:

    1.1 持续的迭代

    在《对“伪心理学”说不》一书中,著名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把科学的发现归结为四步:1. 提出理论解释世界中的特定现象;2. 根据这些理论做出预测;3. 实证地检验这些假设;4. 基于检验的结果对理论进行修正。而这四步,从实质上就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不仅科学的发现如此,创造力的过程也是如此。

    然而持续的迭代,需要持续的思考,持续地寻求验证,持续地收集数据,持续地整理数据,然后用这些数据开始下一轮思考。在这整个过程中,对心力的消耗可想而知。这也就是“心理弹性”的意义所在。

    1.2 不害怕失败

    如果你不是经常遇到挫折,这表明你做的事情没有很大的创新性。——伍迪•艾伦

    创新路上最常见的是什么?失败!然而面对失败,有创造力的人都有着强大的复原能力。

    富有创造力的人具有很强的复原力,索尔克没有让失败阻碍他前进的脚步。《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

    “万物看似随机,但都是有其统计的宿命” ——这是某一期《非诚勿扰》上,男女嘉宾配对时的台词。创造也是如此。只有不害怕失败,持续的尝试,才能最终找到那一丝成功的可能性。

    1.3 拥有健康的焦虑

    焦虑还可以是健康的吗?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的。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焦虑,就没有成长,因为焦虑正是一个人寻求答案而不得时的情绪状态。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的创始人阿尔伯特·埃利斯在其书《控制焦虑》提出一个“健康的焦虑”的概念。他说“健康的焦虑感(包括担忧、谨慎和警惕),可以说是一种恩赐”。健康的焦虑反而可以让人更有创造力。

    1.4 完成那些无趣但重要的事情

    做事情(包括创造)的低效率的原因是什么?其中很大的一个愿意就是拖延,而拖延的主要特征就是——回避那些真正重要的事。而心理弹性能帮助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可能无趣,但是极其重要的事上。也正是这些事上的长久积累,带来了分众传媒的商业上的最终成功。

    (江南春)从大三开始,他就创办自己的广告公司,做了11年的CEO和销售冠军,日夜冥思苦想,才捕捉到了给电梯旁边加上一块LED屏幕的创意。从想到到说服商家花了半年时间,从群雄割据到统一市场,又用了三年。“……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古典)

    1.5 承受孤独

    创造力在某些情况下或许意味着长久的孤独——你的创意无人理解,你的产品被认为毫无用处。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坚持下去么?

    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家,作家,音乐家,改变世界的创业家,都会告诉你他们在创造中的孤独。他们的家人,朋友,业界的精英战友等,都不能给他的创造有真正的建议。

    周围得人看到你的创造后,他们的确会被你的灵魂感动那么一下。他们竖起大拇指,说‘真棒!’。但是,他们还有一个忙得不可开交的现实生活他们需要返回。即使是再伟大的创造,对他们来讲也只是意味光环。想一想,世界的伟人,有多少现实的人真正懂得他们创造的意义是什么?他们无非是被伟人的名气和光环吸引过去了。

    所以,即使你的创造再成功,光环再大,你仍旧是孤独的。因为真正的创造者有各自的征途,我们不会有时间一直在一起。

    2 深厚积累的知识

    吓~ 你或许会觉得好奇怪:不是创新吗?怎么突然跳到“知识”这个无趣的词语来了。知识不是最能消灭创意的么?然而事实上,创新不是仅仅关于“新意”。在彭凯平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国际积极心理学会中国理事)看来:

    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求新”。求新是各种刺激的新异和不同,儿童在这方面是非常强的。但是,真正的创新一定是要有对听众和实用性的一种理解、追求和判断。(http://www.guokr.com/article/441368/)

    具体来说,知识能够带来以下好处:

    2.1 带来良好的判断力

    局部创新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创新者孤陋寡闻。对初尝云雨的人而言,所有房中术都是令人兴奋的新发现,不管其他人对这些房中术有多么熟悉。——《经验的疆界》(詹姆斯·马奇)

    创造力某种程度是从噪声中分辨出信号的能力。在一个问题上,你可能会有无数的新奇的想法,这些想法是好得惊天动地,还是糟糕的一塌糊涂,如何判断呢?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已有的知识来做一个基础的判断了。

    从 AI 的角度来讲,智力使你搜的快,经验能更有效剪枝。

    如果不知道一个行业的来龙去脉,或许会出现一个搞笑的结局——花了好多心力去思考,花了好多资源去推进,却发现此路不同,是早已经被前辈们证明是错误的模式。

    许多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说,他们与创造力稍逊的同伴之间的区别在于,他们具有区分好主意与坏主意的能力,因此不会在死胡同里浪费太多的时间。他们说,每个人随时都会有好主意和坏主意,但有些人已经在毫无益处的直觉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后,才能将它们区分开来,但这时为时已晚。——《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

    2.2 提供创新的积木

    拙劣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偷取。——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有任何创造是完全全新的吗?没有的,任何创造都是用已有的积木搭建和修改出来的。就连上世纪物理学最伟大的发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如此:

    爱因斯坦能提出相对论,是因为当时刚刚有人做了证明光速不变的实验,刚刚有人准备好了洛伦兹变换这个数学工具。如果爱因斯坦根本不看最新物理论文,一个人坐在专利局办公室里瞎琢磨,他怎么可能搞出相对论来呢?(http://zhuanlan.zhihu.com/p/20709424)

    然后就是“偷创意”啦~

    不要以为偷的技术含量低,偷的技术含量有两大关键,一是你知道偷什么。历史资料浩瀚如海,你得知道哪个有用,你要偷到这行业的本质,而不是找来一堆戛纳获奖广告,偷一堆没用的“创意”;二是你的实力要和你偷的对象相当。你照搬照抄刘翔的跨栏技术,要和他跑得一样快才叫你会抄会偷。否则,就成了东施效颦。你占有的历史资料越多,你的创意越多。——《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华杉,华楠)

    2.3 跨领域迁移的创新

    除了本领域内的原有资源的发掘外,其他领域也是“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大水之源。

    很多创新是把A 领域中靠谱的方法成功运用到B 领域后造成的。例如腾讯将电信行业的海量用户运营能力运用到即时通讯之后,创造出了比国内竞争对手支持更多人在线也更稳定的服务,赢得了用户。当你想着“这个能不能搬到互联网上”,“能够通过互联网提升这里的效率吗”,“这个可以用到我的产品中吗”,你就打开了仙境之门。如果再去刻意寻找,那就直接进入仙境了。比如我们想了解网站的色彩应该如何运用,如果能参考一下室内设计的话,是不是很容易找到我们想要的一般性结论?——《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王坚)

    3 自我超越

    当大提琴家帕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91岁时,有一位学生问他:“大师,为什么你还持续不断在练习?”卡萨尔斯回答说:“因为我还持续不断在进步。”——《重塑大脑,重塑人生》(Norman Doidge)

    的确,只有“知识”是不够的。因为“知识”同样可以是创新的扼杀者。

    人们运用智慧和知识尝到了甜头,于是学会了偏爱运用智慧和知识。因为智慧和知识把大多数新想法正确判定为坏想法,所以经常被人说成既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变革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Winter 1987; Hatchueland Weil 1995; Loasby,1999〉,又是创造力的主要扼杀者(Simonton 1999 ; March 2008 , 第 8 章 ) 。——《经验的疆界》(詹姆斯·马奇)

    那如何解决这个“知识”和“创新”的矛盾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自我超越。

    真正的功夫高手,比较在意自己内心对“卓越”所定义的标准。——《第五项修炼》((美)彼得·圣吉)

    3.1 高目标

    目标是“满意”还是“超越”,是“创新”与“守成”的分割线。“守成”意味着保证现在的竞争力,而“创新”则意味着重视未来的长久的竞争力。

    组织或个人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一旦目标和现实有距离,而现实又尚可,目标又遥远的情况下,就干脆不朝目标前进,而是干脆降低目标。

    舍本逐末最严重的后果是“目标腐蚀”。只要目标与现况有差距,就会产生下列两种压力:改善现况或降低目标。——《第五项修炼》((美)彼得·圣吉)

    而对于高创造力的人来说,现状是永远不值得满足的。

    3.2 享受挑战

    心流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产生心流的活动是否复杂,它是否引发新的挑战,带来个人的成长以及文化的发展。我们也许可以这样总结,我们所有的被访谈者一定很幸福,因为他们享受自己的工作,尽管他们的工作很复杂。——《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

    3.3 远见

    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并不只看重眼下的收入,更看重自己的发展,看重成长,看重团队的发展。团队的带头人,应当做好战略并让大家了解,就好像船长得告诉大家 船正开向何方一样。这种方向不应该是画大饼,每次的小目标至少应该是够的到的。

    我很受不了短视的老板,只盯着眼前手边的利益,不去想做更大、更有成就的事情。在这种氛围中,你做事情,就只是打一份工而已。真正有能力的人,谁愿意给一个「小老板」打一份小工?所以无论如何,当我自己带团队时,都希望自己能够帮大家看的再远一些,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早晚每个人都能够有更大的收获,而不是眼前这份工资。

    3.4 开放的信息源

    我们的研究表明,如果主要交往对象中有65%以上是你自己结识的,那么你在建设自己的社交网络时很可能用的是类我原则 (self-similarity principle),这样形成的社会圈子可能就会过于狭隘。

    所谓类我原则,指的是你在结交关系时倾向于选择那些在经历、教育背景、世界观等等方面都跟自己比较相似的人。显然,你更加容易信任那些以同样的方式来看待世界的人,你感觉到他们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会采取和你一样的行动。更重要的是,和那些背景相似的人共事,通常工作效率会很高,因为双方对许多概念的理解都比较一致,这使得你们能更快地交换信息,而且不太可能质疑对方的想法。

    最后一点,与自己观念相似的人一般都会认同你的观点,从而满足你的自尊心。然而上述种种好处带来的效用会递减,甚至最终可能起到负面作用。相似性太强会限制你对不同信息的获取,而广泛搜集不同信息对于激发创造力和解决问题都是非常关键的。

    4 创造价值

    所有创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创造价值。

    我对创新没兴趣,我只关心伟大的产品。如果你关心的是创新的话,那你最后只会列出我们作了哪些创新,一、二、三、四、五……就好像把这些东西堆起来就成了似的。——Steven Jobs

    为什么我们做京东商城?刚开始的时候,京东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我们没有钱、没有技术,没有货源,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什么叫VC。但我们发现网络购物有很多问题,我想如果京东能够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我们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这就是我们的思维。——刘强东

    好的创新,自然会逐渐赢得市场。爱迪生颠覆了煤油灯,福特颠覆了马车,依靠的并不是“颠覆”一切的野心,依靠的是不断努力做到更好的产品。

    如果你偏离了做“更好的产品”这样一个主线,无论你憋了怎样的大招,又怎样惊艳了世人,最后都不过是昙花一现。Google Glass够不够颠覆?如我在当时说的一样,偃旗息鼓了。你的颠覆性创新又值几何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想要有高超的创造力?学会这4点或许就够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yz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