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嘉宾:资深人机协作机器人研发者 曹开元
Apple 播客及喜马拉雅收听链接
“Martin 一边操作控制器,一边注视着屏幕,‘我已把你的系统备份了,你现在正处在备用的服务器里,确切的说,是你的程序,过几天会把你下载到新的本体里。’说这话的时候,Martin 并没有抬头。
‘我的旧的身体毁坏了吗?那可是花了很大一笔钱整的,有没有通知我的 Partner 阿玲?’屏幕上显示了我的思维。
‘你的新身体消防 9 型可比你那个早就该退役的 6 型强多了,最新的主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是 6 型的 128 倍,本体的结构材料也换成了超强度高分子珞金,就算把你扔到太阳里也不会化了。’ Martin 说着话,依旧埋头继续工作。
‘不过有一点,根据最新的机器人标准法案 RS1740-2042 ,机器人禁止整容。’ ”
这段听上去是不是很像黑镜的剧情?其实是这集嘉宾曹开元在知乎上对问题“消防能引入机器人作业吗?”的回答片段。
从纪录片《美国工厂》中把一个个工位替代掉的机器臂,到《黑镜》中,通过网上搜集到的个人数据“克隆”出的机器人,机器人正在以各种形式、各种角色进入我们生活中。而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它不像人的时候,你会觉得它就是一个机器人。当它像人的时候,你会有深深的恐惧感。”嘉宾曹开元也这么说。
今天还只是帮你生产制造、炒菜扫地,明天就可能是你身边的一个人。今天还只是听你吩咐任你摆布,明天就可能操控你的一举一动。
“人进化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的肉体就是一个瓶颈。如果想提升人类的知识水平和科技水平的话,肯定会介入到 AI 或者虚拟的工具。”开元说:“到未来有可能分成两派,一个是保人派,一个是进化派。”
你是保人派,还是进化派?别忘了告诉主播。
播客概要
1. 主播:为什么想聊一聊机器人?一方面是因为最近看的一部纪录片 "American Factory",最后几个镜头令人深思。爱抱怨的美国工人一个个地将被机器人替代掉。我们自己开发产品的过程中发现生产制造这方面,因为人才和供应链都在国内,几十年里好像很难有国家能追上中国,机器人发展上,中国是否已经走在前列?
另一方面,机器人并不是终端消费品,一般大众对机器人的发展还是比较陌生。
再加上现在大家被科技宠坏了,好像任何科技创新都是理所应当的。
所以我们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科技背后的故事和对我们的切身影响。
2. 曹开元:其实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工厂想把或已经把一个个工位替换为机器人。
中国有一个很强大的工业体系,中国完整的制造体系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让她很难被取代。
不过实际上现在的机器人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民用消费环境。
3. 曹开元:硕士毕业后在一家机器人外企工作了四年,接着和朋友创业做移动机器人。去年退出后,现在在一家人机协作机器人公司工作。
4. 主播:人机协作是和 AI 有关吗?
曹开元:专业的生产设备效率很高,但是灵活性是最差的。它的反例是人,工人的灵活性是最高的,但效率是最差的。介于两者中间的我们称之为机器人。传统的机器人我们称之为工业机器人,柔性要比专业的设备高些,但效率会低些。
现在有种新的机器人概念叫作人机协作机器人。由人去完成柔性比较高的环节,机器人去完成效率比较高的环节。用于需要和人一起配合的应用场景。
传统机器人需要围一个围栏。人机协作机器人,人和机器人可以出现在同一个空间中。
5. 主播:机械臂现在还是主要用在生产上吗?
曹开元:对,能够实现商业模式的还是只有工业的领域。或者扫地机器人这种民用的商业模式。
6. 主播:说实话真正的理想是做编剧吗?讲故事的本领是哪里学来的?因为看你的文章感觉像在看黑镜剧本。
曹开元:我其实特别喜欢黑镜。
7. 主播:一个东西从一个地方拿起来再放到另外一个地方,设计这样一个机器臂涉及到哪些领域的知识?
曹开元:从传统机器人来说就是 pick and place 这样一个操作。第一个要知道我取得东西在哪儿。第二个就是要放到哪儿,第三个是怎么过去。其实有点像个哲学问题,我在哪儿,我要去哪儿,我怎么到那儿去?我在哪儿,现在可以运用 2D 或 3D 视觉来判断位置。怎么过去会用到运动的控制算法,会涉及到路径的规划。
8. 主播:研发上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曹开元:挑战最大的是集成的智能化程度还不够高。
• 视觉
• 力传感器的引入。如果有了力传感器,就很像人的手了。不会再去追求集成的快和准,而是去承担更多更复杂的工作。
9. 主播:服帽鞋子工厂是不是很难用机器人代替工人?
曹开元:对,很多机器人厂商想攻进去,但又非常难攻的一个产业。这是人力密集型产业,用机器人的投资回报率非常难以计算。很多时候工厂用机器人替代人,是因为机器人做的精度更高更好。如果机器人并没有提供质量提升的话,那就要看投资回报率了。
10. 主播:在工业应用上,因为供应链的加持,中国好像已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技术上来说,国内外还有什么差距?
曹开元:制造型企业就像一艘船,你上了船就无法下船了。现在的差距不是底层技术上的差距,国外经过经验积累下来的研发、生产、销售、维护到市场反馈整个体系比较完善。国内的企业在这个体系建立上是不够的。在欧洲公司做研发时,他们的工程师都是 40、50 岁,现在在民营企业做研发,工程师都是 20 到 30 岁。这就是一个积累上的差距。
11. 主播:除了工业、医疗、炒菜和扫地,机器人机器臂还用于哪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
曹开元:手术机器人,人在外部空间里操作机器臂去做手术。因为人做手术,手是会抖的。
12. 主播:手术机器人怎么测试?用于开什么刀?
曹开元:在上海也有一家做手术机器人的公司。他们是用猪肉做测试的。一些微创手术,开一个小口,伸进去做一些操作。另外每个人、每个国家对机器人的定义不一样,所以也会产生一些理解上的偏差。
13. 主播:日本很喜欢做一些娱乐性的机器人?
曹开元:对,最早本田有做过一个人形的机器人叫阿斯莫,但是因为难于变现,只能砍掉了。现在做人形机器人比较有名的就是美国的波士顿动力。
14. 主播:做人形机器人派什么用处?
曹开元:最早是军用。机器狗扛运物资,但问题是用的柴油,噪声太大,几公里开外就知道美军来了。从技术上来说,大狗和人形的机器人就比较类似了,它会前空翻后空翻。
15. 主播:听上去,赛博朋克的镜头就历历在目了。
曹开元:对,它不像人的时候,你会觉得它就是一个机器人。当它像人的时候,你会有深深的恐惧感。。
16. 主播:从柴油变成用电是很难的一件事吗?
曹开元:根据那款产品的定位,在野外加点柴油是很方便的,但是要找个地方充电是很费劲的。
17. 主播:令你自己最激动或兴奋的产品、项目是什么?
曹开元:之前有研发过一款机器人,现在每年能卖个几千台。一位师弟分享在了朋友圈,感觉很开心。是一个跟人的手臂非常像的机器人,有 6 个自由度。
18. 主播:是哪 6 个自由度?
曹开元:一个物体在空间中就是有 6 个自由度,X, Y, Z 三个位置的自由度和 3 个旋转的自由度。我们说如果你能走直线就是一个自由度,你又能走直线又能走横线就是两个自由度。
19. 主播:你们做这样一个机器臂从开始到结束一般需要多久?
曹开元:这要看,如果是比较复杂的产品可能 4 到 5 年。最快的做过一款产品是 6 个月。当时是做苹果产线上的一个集成,所以特别着急,6 个月就把这个东西研发出来了。
20. 主播:机器人材料的研发上面有什么创新或讲究吗?
曹开元:其实材料是蛮大的一个瓶颈。集成最早使用的材料有铸铁,后面慢慢轻量化会有铝合金的材料。最近几年新一点的会用到碳纤维,它的特点是抗拉压的强度比较高,抗剪切的强度比较低。相比铝和铁,确实要轻很多。应该来说优点和缺点非常明显。最近还有用到铝镁合金。我们在选新材料的时候会要求保证强度的情况下,尽量让它的重量越轻越好,这是选新材料的一个原则。
21. 主播:是不是还要追求防火性能?
曹开元:对,如果着火了,必须要在 60 秒内自动熄灭。其实防火是非常严格,而且相关标准也是非常明确的东西。
22. 主播:现在工厂的机器人、机器臂要多久维护一次?
曹开元:其实跟养车有点像。车一般半年保养一次,机器人基本上也是这样。半年到一年这样的频次。
23. 主播:你对有机器人和 AI 的未来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
曹开元:其实非常乐观。因为人进化到一定程度,只能靠机器人和 AI 来提升人的能力。
24. 主播:如果吃个苹果还是桔子,都要 AI 来决定的话,那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曹开元:其实这个事情已经在发生了,比如你开到一个地方要左转还是右转,都是导航决定的。
25. 主播:你把你的数据贡献给别人的越多,你被操控的机率就越大,你的视野和知识层面就会变得越来越狭隘,不是吗?
曹开元:我同意,这个我特别同意。但是也没办法。
26. 主播:还是希望大家在读一篇文章时,能去思考一下,这是你主动要去读的,还是一个无形的算法或第三方希望你,操控你去读的。
27. 主播:如果听众就记住一点,你希望他们记住什么?
曹开元: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可能机器人确实会走进千家万户,但这个时间可能是 50 年。
28. 主播:我们需要去逃避死亡吗?
曹开元:从技术男的角度来说,人进化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的肉体就是一个瓶颈。如果想提升人类的知识水平和科技水平的话,肯定会介入到 AI 或者虚拟的工具,当你利用这些工具越多之后,那个体的人的本身的定义就会非常模糊。那这个是必然会发生的。到未来有可能分成两派,一个是保人派,一个是进化派。
29. 主播:能不能推荐一个对你很有帮助的 App 或智能产品?
曹开元:L2 级别的无人驾驶。它每隔 15 秒会检测手是否在方向盘上。出了事故,还是人去负责任的。
30. 主播:分享一下你持续学习、自我提升的方式?
曹开元:找一个应用场景或案例后,再去找能实现这种应用的方式方法。
获得播客中提到的所有知识点和曹开元联系方式,立即戳这里。
更多“追科技撩艺术”播客节目
更多“小预算造大品牌”播客节目
doko.com
发现有为青年新视角
科技 艺术 环保 商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