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迫切想改变自己,然而三天的热度又回到了改变前的自己,于是给自己贴了标签,我不行,我不适合改变,这是真的吗?
有的人寻求主动改变,而有的人是因为环境变了,且随着时间流逝,被迫做出改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改变,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改变,无论你想不想,改变时刻在发生。
如果我们想主动改变,无论是改变自己,还是影响孩子,我们不要妄想彻底转变一个人,而只要改变特定的“行为模式”,改变是我们看得见的动作、语言、表情,而不是纠结是不是他真心想改变。比如一个学生认真写作业,他是想通过学习提升学习,还是想写完后就能休息一会,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只要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剩下的时间就是他自己说了算。
很多人对改变有很大的心理负担,认为改变很难。一个内向的人突然变成外向感觉不可能。其实我们无需改变这个人的基因,也无需改变他的个性,只要让他在特定的场合做出特定的动作,完成特定的“行为模式”即可,这也可以说成他在演戏。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比如风花雪月和柴米油盐的环境中能表达出来的“爱”一定会大相径庭,只要他的行为符合特定情境的要求,是否真心,下次是否能做到,都不是当下要考虑的。
在行为主义看来,想要做出改变 ,就要向巴甫洛夫的狗学习,把摇铃铛和美好的食物建立关联,通过好的刺激实现自己的行为向好的方向转变。另外,斯金纳训练鸽子推乒乓球,桑代克训练猫开锁,都是只要做对就有奖励,对动物来说,奖励就是食物和抚摸,对人可以是物质或者小红花或者语言的奖励。动物做不对就没有食物这个自然惩罚,小孩子不吃饭也可以通过这种惩罚让他好好吃饭。动物可以通过重复强化,学习新技能。我们人类从心理学家的这些实验中可以受到启发,让改变朝着想要的方向改变 。既然动物能通过一些方法让其改变,人更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