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有一个感觉,如果想要我接受一个工具,并且长期的使用,那么一定需要一个相关的方法论或者说理论基础。否则是很难支撑你一直使用下去的。比如vim,如果我不能劝说自己,这真的是一个最通用、最高效的编辑器的话,那么我是很难做到一直使用并调教它的。而举个反例的话,那么就要说omni focus了。从16年的3月份,到今天已经13个月了,但是中间无数次尝试捡起来,利用起来,都失败了。想想原因,应该是没有一个理由让我一直使用它,也“没有时间”适应把所有的事情都要花时间记载在一个软件上,何况我还没有一部iphone,使用起来会更加困难。当然,以上这一堆都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我还没有不得不用它的动机。
今天,我放弃了抵抗,放弃了挣扎。
故事是这样的,最近手头要忙的事情很多,有要学的知识、要看的书、要做的工作、学校的毕业设计、想尝试做的小工具等等。这些事情不断的在我脑子里循环放映,做a的时候,b也会突然蹦出来,在我眼前闪一下,好像怕我把它忘了似的。但是结果呢,就是不论做哪件事的时候,都是会有其他的事情在脑子里。导致做什么都不专心。
这些也可以理解,对大脑来说,你有那么多事情要去做,总要不断的向你发送一些“中断信号”,这样你才不会沉迷在你当前所做的事情中,然后忘掉其他的事情。但是我们在接收到这些“中断信号”的时候,会做什么反应呢?有时候是突然的惊醒:“啊,那个事还没搞”,有时候是烦躁:“MDZZ,那件事很难办啊”,更多时候是扰乱“啊,这个事好像进行到那一步了,下一步怎么搞呢?卧槽,我在做这件事啊,先不能想那个了”。这是没法避免的,因为你真的太忙了,忙到需要很多时候并行的处理一堆事情。那么你需要同时分析很多事情,同时规划很多事情?但这又是不可能的。最后可能自暴自弃的觉得,反正也搞不完了,做不完一个和做不完两个差不多。就这样走向了恶性循环。
其实,这都来源于一个事情,那就是你在一件事情上太努力了,你太努力的想记住所有要做的事情,并把他们处理好。我们来分析一下,你想做好一件事情,总共大体分多少步:
1. 记住有这个事
2. 记住这个事做到哪了
3. 安排这件事的规划
4. 做这件事中的一部分、又一部分。
其中有两个步骤都在记忆上,记忆不是人类擅长的部分,尤其是这些琐碎的东西,我们需要不断的去“touch”它,来保证他能在我们大脑的活跃的那个空间里,要不然我们就忘了,(我们都知道忘了这些重要事情中的任何一个都是很大的过错,所以我们相比困惑,还是希望能不断的想起这些事情的)。就像CPU中的寄存器的位置。而越多的在这个位置放一些我们需要记录的事情,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有更少的专心的空间,所以会不断的蚕食你在做一件事情的专注。
放弃吧,放弃了你注定会输的比赛没什么不好。
我今天就放弃了,把所有近期要做的大事小事一概的甩进了omni focus里,这个感觉,真的是特别清爽。当脑子里想起来一件事的时候,主要就两个选择:
1. 记过,继续做我的事情,完全不担心,因为进度什么的有OF来帮我记录,不会丢失
2. 没记过,打开软件记上,甩在inbox里,没事情做的时候,就去看这里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去做。
这样以来获得最大的好处,就是我完全不用考虑任何事情会忘掉,毕竟好记性不如云笔头嘛。那么如果在我工作的过程中冒出来一个念头的时候,我也不会焦虑,因为这些事情的进度我可以在看版中不断的去监控它。就像电脑一样,在不易失的磁盘中去放一些需要存储的数据,在易失性的CPU中去专心的做数据处理工作。
这样一来,就把随机的,不定时的由大脑发起的中断,转变为了我主动去选择查看还有哪些事项。让失控的提醒变为可控的检查。
标题括号里的东西应该算是这个文章的标签,但是没找到标签在那里打,就放在括号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