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语文老师,读书理应是职业所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即便是老师甚至是语文老师,真正爱阅读的人并不多。但于我,从大学开始,而真正大量如饥似渴地阅读,还是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今,阅读,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其实,作为上个世纪70年代生人,小时候所读之书实在是少得可怜,那个时候,我们只能从各种包事物的报纸上读些只言片语,那便是我们童年最美与最普遍的精神营养。有时候不知从学校的老师办公室搜出的一些已经没有封面的残书,但是还算得上是能基本读得到的正本书而已,那已经算是为数不多的文化精神大餐了,然而,这样的事常常是课余而不可求的,而最多的是小朋友之间相互交换着看的小人书,上面是画画儿,下面是不多的文字,至今还清楚记得《神笔马良》、《碧血剑》等,这些后来都有了电影了。当然,还有一件和读书有关的事就是,每周老师会给我们在课堂上将雷锋故事,也许,正式这样的思想品德课,让我逐爱上兵养成了对文字独特的爱好,至少是在相对贫瘠年代中精神极为饥渴的心灵播下了爱上阅读的种子。
关于阅读,和从小的环境和培养有关。但我一直觉得,更和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有关。因为,我真正懂得或正式读书,应该是从大学开始的,从那以后,阅读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从而逐渐成了我的生活标配。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和我本人的个性——偏于内向多血质的气质有关。这样个性的人,喜静好独处,不喜欢社交,常常是不合群,也不喜欢热闹的,或者说有现在流行的“社恐”倾向,从而有了自我的精神世界,于是阅读就正中下怀,为我找到了一个安身立命、自得其乐的独特方式。
读书,我相信,只要一个人进入了阅读的大千世界,随着他阅读习惯的形成,兴趣也逐渐养成,至于阅读的品味,是可以在书海慢慢自然而然找到自我定位的,这一点,从我阅读的历史来看,也是和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和个性分不开的,我至今读一本还清楚记得,大学读的第一个正本书是《张爱玲精选集》。
张爱玲的《张爱玲精选集》它也是真正迈开我精神探索的脚步,开启了我书海探秘的征程。于是,读了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
张爱玲散文集《流言》从此,我便逐渐满城搜集所能买到的张爱玲所写的书籍以及关于研究张爱玲小说与散文还有她本人与家族的相关书籍。甚至是有关提到张爱玲的只言片语的花边新闻等等。在我的精神世界,张爱玲对于人性的书写是及其深刻的,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末,张爱玲被埋没很久之后又重新刮起了一股“张爱玲热”的时候,依然有人说她写的世界太腐朽死气,缺乏正能量的东西,还说张爱玲的小说与散文所写的范围世界之狭窄,无非是个人与家族的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腐气太重的东西。确实,这一点不假,张爱玲的世界很小,书写内容也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在自己的一分三亩地里对人性开掘的深度,是很少有人能相比的。如今,20多年过去了,张爱玲的小说与散文构成的世界,对生活与人性之琐碎的书写,在岁月的沉淀与反刍中,更耐人回味,也更迷人。
由张爱玲开始,到北大才子余杰的《火与冰》,也是像读张爱玲一样,买齐了他所有能买到的书籍来读。然后到李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以及“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再到台湾作家李敖的杂文;到台湾作家龙应台的《野火集》、《目送》;到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作品。这一系列的作家与作品构成了我20多年来的阅读历程,也是铸就我主要的精神气质的血液。
最后想说说,我的阅读历程,是一个具有完整的阅读链条的。读一本书,从这本书便能找到符合自己的精神气质的书,即便是看看书名或目录就能确定它。多年来的阅读史,基本没有什么很大出入,每次凭借读书过程的介绍来找到自己喜欢读的书。这也许就是书书之间与读书人之间的气质链条吧。
这就是我20多年来的读书所得,书一旦与我结缘,便与我今生相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