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长要意识到孩子自我意识的产生
有人说,婴儿出生时同世界是一体的。但是,婴儿长到2岁甚至不到2岁时,就开始发现自己同世界实际是分离的。自我就这样开始悄无声息地萌芽。
因为这一点,幼儿从2岁开始,就惊人地以自我为中心。
0-6岁的儿童(有的孩子一直持续到12岁),他几乎将他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构中。因此,皮亚杰透过观察发现,0~6岁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婴儿就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最后也无法走出自我,成人后就真的以“自我为中心了”,也就丧失了“我”与他人、社会分离的机会和界限。
没有自我、就等于混同其他人,并在人群中消失。我们所期望的创造力、幸感、独立性、意志就无法出现在我们的身上。
让我们看看自我在儿童的成长中,是如何表达的。刚开始,幼儿用“打”来表达他不同意、不喜欢的态度。这里“打”的含义是排除、不同意的意思。但这个时期很快过去,接踵而来的是说“不”,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的都是“不”,这是意识上的最早分离,通过语言表现,在这样持续的发展和深入的重复中,儿童感受着“我”与他人分离的快乐。
儿童在自然法则的感召下,一刻不停地形成自己。这就告诉我们,儿童必须要走他想走的路。走自己的路就必须先形成自己。已经形成的自我,在以后的几年里会表现得更为充分—从排除他物,到说出“不”,到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看法,到在形成自我的过程中,建立和派生出优秀的个人品质、专注和意志,一个人最核心的部分就形成了。
当儿童选择了他要做的事情,他就必然专注。任何一位家长和老师都能发现这一点,成人也如此,人天性喜欢按自己的意志做事。因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儿童便不断产生对人和环境的信任和依赖,并因此心满意足,变得安静、专注起来。这种持续性的生活,最后形成儿童的意志,独立也随之而来。
实际上,大多数孩子生长到9-12岁时,已经开始思考许多本质的问题。例如:“成人为什么是不可改变的?”“为什么书上说的和现实社会不一样?”“为什么大人对待孩子和农民对待驴一样?农民打驴是为了让他快走,父母打孩子是为了让他学习,这实际并没有差别。”“难道人活着就不会有别的意义了?”这些都是孩子的原话。
丧失自我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挣扎。成长到12岁时,一个拥有自我的孩子和一个没有自我的孩子,在处理同一件事情时,人格状态有巨大差异。例如,一个吸毒者引诱一个意志独立而坚定的孩子,说:“吸一口吧!不吸就不是男子汉。你是胆小鬼吗?”这些语言不会使独立的孩子产生犹像和挣扎,因为他归属于已经形成的自我,他不需要从归属别人那里而寻求安慰,并且他能清晰知道对方的意图。但丧失自我的孩子,因为有人对他说“这样做”、“那样做”,他容易在别人的自我中迷失了自己,于是,他可能屈从别人,寻求归属。
所以,总的来说,没有自我,不能归属于自己,必归属他人。
二、“这是我的,不给”:不给:孩子并不是自私
孩子进入自我意识的敏感期之后,大多数家长除了觉得孩子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感受,那就是觉得孩子变得非常自私。
孩子在2岁左右的时候,许多妈妈都开始注意到,当其他的小朋友来家里玩时,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也不愿意让别人看他们的书,就算是他自己不想玩的、不愿看的也绝不让别的孩子动,谁一拿,他立刻就说:“我的。”有的小朋友在户外玩耍时,见到别的小朋友玩东西,就要跑过去不由分说地抢过来,而且振振有词地说:“我的。”然后强行据为己有,妈妈们总是被弄得哭笑不得。在这个年龄的孩子,什么都是“我的”,拿什么都是“我的”,总之全都是“我的”,好像这时候他们唯一的事情就是看着“我的”所有的东西,除此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
这些时候父母常常感到不解,感到难堪,觉得没法改变和说服孩子,甚至习惯性地把孩子的这些行为解释为自私的表现。如果这种现象再持续下去,家长们就会说,我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自私了,什么都不让别人动,动不动就说“这是我的,这是我的”。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孩子跟自私是毫无关系的,我们一定要区分清楚自我和自私的关系。自私指的是在利益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我自己的利益,这样的情况才叫做自私。那么自我呢?指的是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蛋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儿童在一出生时,他是没有自我的,他和世界是浑然一体的,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最初儿童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儿童占有了自己的东西,当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儿童才能够感觉到“我”的存在,这也是儿童自我诞生的标志。
此时的父母们应该满足儿童的这个需求,不要谴责孩子的行为,如果家长强迫孩子把属于自己的物品给别人,孩子就会丝毫感觉不到安全感。在失去安全感的情形下,孩子的自我意识不仅不会得到健全的发展,他们的性格也很有可能会变得懦弱起来。
由此可知,当孩子处于自我意识的敏感期时,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权力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样,孩子内心的那个“自我”才会强大起来,孩子的自我意识以及性格、人格等才能得到健全发展。
三、对什么都说“不”:孩子在用刚刚形成的意识做事
孩子从3岁左右开始,就会出现与妈妈“作对”的表现,一直持续到4岁左右。这个时候的孩子往往最“不听话”,让他做什么他偏不做,不让他做什么,他却硬要和父母反着干;该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不该吃的时候,又不停地往嘴里塞零食,父母怎么说都不管用。父母这时候要能理解孩子,这同样是他自我意识敏感期的表现。
最近一段时间,妈妈发现3岁的女儿很是“叛逆”,对妈妈说的话总是不吃晚饭的时候,妈妈说:“我们去吃饭好吗?”女儿一扭头说:“不!”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妈妈哄着说:“我们是不是该睡觉了?”女儿又使劲摇头,、大声说:“不!”
妈妈开始疑惑,为什么之前乖巧的女儿忽然不听话了呢?
在孩子3岁左右,这种与妈妈“作对”的表现越发不可收拾,“叛逆”的行为会变本加厉。在这个时候,许多父母都会显得手足无措。
孩子在慢慢长大,他会有自己的主见,喜欢按照自已的思维去玩、去闹,一且他的想法或要求被妈妈拒绝,他就会用哭闹或“作对”的方式来发泄不满。
父母也不用很头疼,在这个时期,父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来应对孩子自我意识产生的敏感期:
1、用正面语言避开孩子的“反抗”
2~3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有一种自我意识了,从这时候起,他就会拼命地保护他的自我意识,无论自己正确与否,哪怕是父母的反对,他都会有很强烈的反感情绪。
这时候,父母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正面的语言,即,要求孩子去做什么,而不是直接反对他想要做的事。比如,要吃饭的时候孩子却想玩游戏,父母不要说“你不能玩”,而是说“我们去吃饭”,要善于用这样直截了当的语言,避开孩子的“反抗”。
2、用非语言行为向孩子表示赞许或反对
当孩子坚持他自己的意愿时,父母若是一味地制止他,孩子会变得越发的执拗。其实,父母也可以采用非语言的方式。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用表情、目光或其他肢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
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父母可以对他微笑、拥抱以鼓励他;当孩子出错的时候,父母可以用严肃的目光或表情示意他犯错了,孩子就会停止错误的行为。
3、尝试主动改变孩子作对的环境
孩子会去和父母作对,很多时候多是源于父母给他创造出来一个“作对”的环境。如对待孩子吃零食的问题,正是因为父母给孩子准备了小零食,所以他才会不停地去吃。若是父母能主动改变环境,根本不去给孩子买零食,那孩子自然也就不会跟父母“作对”了。
所以,在某些情况下,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的“不听话”而去埋怨他,可以多考虑下自身,改变一些做法,不再为他创造“不听话”的条件。
4、让孩子在合理范围内做出选择
所谓让孩子“在合理范围内做选择”,就是要父母根据当时的情况,给孩子设定一个合理的范围,给他几个有限的选择,让他无论选择哪个都能达成父母最初的目的。
其实,在有些问题上,父母的态度应该是肯定而坚决的。不要去征询孩子的意见,因为这就为他创造了说“不”的机会,他自然会抓住时机“讨价还价”。比如,孩子无论怎么说都不睡觉,妈妈可以说:“今天睡觉,你是要妈妈给你讲大灰狼与小红帽的故事,还是讲三只小猪的故事?”这样无论孩子选哪一个,他都必须上床睡觉了。
四、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只是喜欢不是偷
3岁的舟舟喜欢和邻居家的齐齐一起玩,但他每次看到齐齐漂亮的玩具,总忍不住占为己有,想办法“偷”回家。妈妈逐渐意识到了他的这种行为,曾多次教育他,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但却收效甚微。这天,妈妈发现舟舟的玩具箱里又多了一个洋娃娃,妈妈很担心,小小年纪就有这种坏习惯,长大了可怎么得了。
孩子的“占有欲”是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但像舟舟的妈妈一样,很多妈妈对孩子所谓“偷”的行为非常敏感。其实,对三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他对你我他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在他的思维里,认为“只要我喜欢,就是我的”。
即使他模糊地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有时还是不能约束自已的行为,总是希望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想办法得到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教育的方式,孩子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会逐渐淡薄,“占有欲”也会逐渐减少和消失。
当然,像“掠夺”、“独占”的行为,父母还是要认真分析原因,寻找教育对策,以纠正他的行为。不能用苛责的语言责备他,以免伤害他的自尊心,同时也不能放任不管,以免他的这种行为演变成偷。幼儿专家提出以下建议,供各位父母作为参考。
1、避免产生“审问”的局面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了新玩具或其他东西时,父母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产生“审问”的局面。因为这样只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甚至逼迫他说谎。父母也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孩子的玩具就是偷来的,还是要鼓励他把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才更利于解决问题。
2、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侵占
在实际生活中,父母要给孩子灌输一种思想,别人的东西一定要经过主人的同意,才可以玩,才可以拿。如果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就“偷拿”是不对的行为。父母也要试着让他感受别人因心爱的东西不见了时的伤心难过情绪。此外,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他一些待人接物的方式,比如,告诉孩子要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要说“你的汽车能借我玩吗”、“你的飞机可以送给我吗”等等礼貌用语。
3、对孩子的“偷窃”行为,切忌严加管教
当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后,父母不要用惩罚的方式教训他,因为强烈的管教方式反而会让“偷窃”成为他强烈的心理需求,从而使他变本加厉地“偷拿”别人的东西。
其实,在孩子的概念里,并没有“偷窃”的概念。因此,对于孩子所谓的“偷窃”行为,父母不可严加管教,也不要给他下一个“小偷”的定义,以免伤害他的自尊心。
4、鼓励孩子归还别人的东西
当孩子偷拿了幼儿园或者其他小朋友的物品时,父母除了让他分清对错,具备是非观念外,这件事的处理结果也非常重要。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主动归还物品,当然归还之前一定要让他明白道理,从而让他作出自愿归还的行为,不可强迫。
五、“抢”小朋友的玩具:不一定就是孩子霸道
抢别人玩具,是很多宝宝自我意识敏感期都会出现的现象。苗苗的父母最近就为此苦恼不堪。
苗苗两岁多了,对周围的人和事越来越感兴趣。因为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爸爸妈妈特别注意苗苗的社交能力的培养,交代阿姨每天都要带苗苗下楼跟小朋友玩儿。近几天,阿姨天天回来告状:“苗苗现在老抢别人的玩具,小朋友都有些怕我们了。见我们来,还有躲的呢,怕受苗苗欺负。”
原来,苗苗最近开始对别人的新东西特别感兴趣,见了喜欢的,就马上过去抢。大多数情况下,别的家长都会主动说服他们的孩子,把玩具让给苗苗玩儿,这样一来,苗苗很容易就有了多次成功的体验。偶尔会出现一个抢、一个抱着不撒手的情况,最后也总是搞得两个孩子都哭哭啼啼地。久而久之,一些大人就不是很愿意让他们的宝宝跟苗苗玩儿了,阿姨和苗苗在小区里玩时显得很孤单。
其实,苗苗在这个年龄爱抢别人的东西是很常见的现象。别人的东西多是新鲜的,自己没有的,苗苗当然想要啦!怎么办呢?当然是“拿来主义”了,这是儿童在自我意识敏感期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本能的行为,并没有任何恶意。尤其是比苗苗更小的宝宝出现这种现象,就更正常了,家长也不必太紧张,也不要简单地下结论:这宝宝以后就一定会很霸道,肯定不招人喜欢。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善于利用这种时机,教会孩子如何通过积极的方式,得到想要的东西,并获得友谊。这具有很深远的意义,它是贯穿我们一生的主题!
那么,面对这个问题,家长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宝宝懂得:自己的东西自己要做主、别人的东西应该由别人来做主。这是宝宝学会与人相处的很重要的一步。学习这个抽象的概念比学习苹果、香蕉等有具体形象的东西困难很多。因为宝宝尚小,思维能力还处在以直观行动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抽象思维能力几乎还处在一个基础的萌芽阶段,爸爸妈妈需要了解这一点,指导宝宝做练习的时候就能理解宝宝而且会有耐心了。具体来讲,可以把它分成四个不同的教学阶段来进行。
1、宝宝首先要学会支配自己的东西
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自己有权做主是否借出。爸爸妈妈可以在家里预先与宝宝做互借东西的游戏,刚开始时爸爸妈妈可以多做做示范:通常下都借出,偶尔不同意并解释是因为自己特别喜欢的缘故,另一方也要表现出理解和接纳的态度,现场表示放弃。之后就可以和宝宝做这个游戏了,宝宝通常情况下也会借出如果宝宝不同意,我们会发现大多也是因为宝宝特别喜欢的缘故。
2、想获得别人的东西时学会事前征得别人的同意
别人的东西,由别人支配,获取前需征得别人的同意。
细心观察宝宝在群体中的活动,当发现孩子有动手别人东西的欲望时,要及时告诉他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就像自己对自己的东西有权做主一样。比如说:苗苗的阿姨就可以在发现苗苗想抢别人玩具前及时跟他讲:“苗苗,我知道你喜欢这个天线宝宝。但这是贝贝的,我们问问她可不可以借给咱们玩儿一下。”当然了,爸爸妈妈需要根据自己宝宝借物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给予不同的帮助。不会说话或没有经验的宝宝,家长可以帮助他跟对方说出来,有了一些经验之后的宝宝,家长可以在提示他以后让他自己去问对方。
3、采用交换或轮流等方式与别的孩子分享
我们还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具体的技巧,让小朋友之间的交往更轻松愉快。比如,每回出门时,阿姨可以让苗苗带一个不常见的玩具让他与别的小朋友交换,通常也很容易获得成功。
4、告诉宝宝别的小朋友为什么不给他玩具,让宝宝在即使没有得到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心理平衡,转而去寻找别的感兴趣的事与物
虽然宝宝喜欢“抢”别人的东西是很常见的现象,这种行为会导致宝宝成为不受欢迎的宝宝,容易受到群体的排斥,严重的还会使宝宝出现对抗性的人格特征。所以爸爸妈妈们可千万不要忽视,因为宝宝最初在与同伴交往时需要及时有效的指导,否则,一旦次数多了形成思维定势,要调整就困难了,爸妈妈要做的就是抓住时机,教宝宝与同伴交流的技巧与策略。
关注微信/QQ:570709095
一起学习育儿知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