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篇
自己的翻译如下:
唉!我的夫君被官府抓去劳役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太阳已经落山了,院子里的鸡回了鸡窠,山坡上的牛羊也都回来了。
可我的夫君却不在我身边。叫我怎么能不想念他?
我的夫君被官府派去劳役了,因为外出的时间太久了,都算不出他归来的日子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想见?太阳已经落山了,院子里的鸡全都栖在木架上,牛羊也全都呆在圈棚里。
唉!我的夫君他在外面,大概不会忍受饥渴吧!
这是选自距今约2800年前的《诗经·王风》里的一篇思妇诗《君子于役》,表现了一位农家妇女对长期在外服役的丈夫的深情思念和关心。
原文六十一个字,摘录如下: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何)至哉?鸡栖于埘(时),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活)?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括号里的字是前面一个字的读音。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305篇,当时人们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汉武帝把它尊为“五经”之一,故称为《诗经》。
整首诗读下来,一位翘首期盼丈夫归来的女子形象生动地展示在我们眼前———
她内心的幽幽独白,眼里流露的殷切期望,“他什么可以回来与我团聚?”有对丈夫的关切与担心,“他吃得饱吗?穿得暖吗?会不会也像我牵挂他一样想念着我?
”然而“不知其期”“不日不月”,相聚,谈何容易?
“ 唉!想了又有什么用?这个战乱频繁的时代,官府连年征兵,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啊,就算回来了,不日又会被抓去服役。这苦难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能有什么办法?只有希望我的那个他“苟无饥渴”吧。”
唉!
网图六十一个字的诗歌用了三个疑问句,疑问语气中,强化了女子对丈夫归期遥遥无望的幽怨与无可奈何。
诗歌除了刻画出一位思妇的形象,诗中的景象,也为我们构摩出了一幅“山村晚归图”。 看:
太阳下山,鸡儿进窝,牛羊回来,炊烟袅袅,或许还有稚子绕膝,正是坡上耕种收工回家,一家人团聚的时光。
然而,这一切却因为“君子于役”而无法实现。如此的对比,更烘托了人物凄苦孤独的内心,从家庭的角度侧面反应了战乱中不断的征役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叹!这愁、苦、盼,什么时候可以消解?读来令我们感同身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因为——
《诗经》里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还根据曲调的不同,分为了“风”“雅”“颂”三种类型:
“风”,是带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反映的是老百信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中多是贵族和官吏之作;“小雅”则多抒发个人的情感;
“颂”,则是王室宗庙祭祀用,相当于现在的国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
清代许瑶光《再读诗经·四十二首》第十四首里有云:“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
嗟!
黄昏最是离愁别绪最浓之时,愁绪逃不开,躲不了,叫人情何以堪?罢了!罢了!只能道一声:珍重!
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