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是一首妻子思念丈夫的诗,更是一副乡村晚景的画儿。红火如血的太阳挂在西方的天垂,夕阳余晖下的群山苍苍莽莽,牧童赶着牛羊从山坡上下来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公鸡扑扇着翅膀打几声鸣,母鸡在草丛中一拨拉一边“咕咕”地叫着,一位思念丈夫的妻子怔怔地望着远处,仿佛落日的余晖中能走出她的丈夫……
上面的画面是《诗经》中的画面,也是我脑海中臆想的画面。真实的画面是:火红火红的太阳依然挂在西方的天垂,特别大特别圆,不是盘子,不是灯笼,是一口过去农村煮饭用的大铁锅。公鸡依然在鸡架下扑扇着翅膀打鸣,母鸡也照旧在草丛中“咕咕”叫。不同的是没有牧童赶着牛羊下山坡,有的是锄完地的农人扛着锄头在夕阳的余晖中慢慢走下山坡来,影子拉得很长。也没有思念丈夫的妻子在呆呆地远望,有的是一位步伐蹒跚的老奶奶拖着小孙子走进去又转出来心急地望着延向田间的路,厨房大铁锅里熬的玉米大糁(玉米粒脱皮后碾成米粒大小的渣)已透出阵阵清香,但田间做工的人还没回来,你说急人不急人?
读者看到这些一准会发懵,这都哪儿跟哪儿吗?请稍安勿躁,听我慢慢说来。上图中的小孙子便是我,老奶奶就是我的祖母。那是我六七岁光景,我爸爸妈妈还有爷爷都去田里干活,傍晚奶奶和我焦急地等他们归来的片段。一个偶然的傍晚却不知怎么地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画面上所有的景物都是真实的。那时候我还很小,还没有读过《君子于役》。长大后读到这首诗,我深深地被吸引。儿时的那副画面再次涌上来,我理解作者那份急切地思念之情,因为我也有过这样地等待。虽然思念的对象不同,感情不同,但急切盼归的心情完全相同。
三十年过去了,我奶奶离开我们也已经七年了。再也没有人托着我的手焦急地等待家人归来了。那口铁锅再也没有煮过那么香甜可口的玉米糁了。为了生活东奔西跑,我仿佛就是为了食物不停挥动翅膀的蝙蝠,一刻不得闲。偶尔回忆起儿时的温馨遥远地就像上一辈子。但幸好留下了这点温馨,给我一点点慰藉。
这一副乡村傍晚的画景,只有熟悉农村生活的人才会对这副画感到亲切。现在的孩子们我不知道是否分得清鸡桀与鸡埘?即便现在是在农村也很难看到鸡了。规模化的养殖场早已取代了一家一户式的散养。再说现在的农村家家户户把院子盖得满满的,墙上都贴着洁白的瓷砖,哪里有地方去养鸡?现在的农村早已不是几千年来传统的男耕女织式的农村了。“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也已经成为历史画的遗作,在当今的农村中找不到一点点痕迹。我喜欢看摄影图集,尤其是风景秀丽的大山深处农村民居。看看这些风景民居,那种俗世浮躁就慢慢消散了,蠢蠢欲动的心也就慢慢静下来了,人就变得坦然了,有什么事值得费心费神去焦虑呢?
农村是人类的童年。它伴随着人类走过很长时间,见证了许多人类发展的重要历程,它是许多文化情愫的根。在当今大规模造城运动中,许多存在了上千年几百年的村庄没落了,淹灭了,幸运的会留下一个名子,而大多数甚至连名子也消失殆尽,仿佛曾经没有过这样的存在。好在国家也重视到了这一点,下了大力气来保护这些古村落,有些甚至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可喜可贵的。
世事倥偬,白驹过隙。传统的村落如一部厚厚的古书,“只是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趁着还有时间,还有机会,多多去亲近它,关爱它,不要等到消失了,再去厚厚的古书中翻阅它,再去回忆中思念它。
童年是人类的父亲。人类精神中最本真的那部分:天真、自然、幻想、顽皮……最浓郁地集中在童年。
那些村落里有我最美好的童年。
好想再去看夕阳中的古村落,那里有我思念的人……
君子于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