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夫尝试过各种方式,希望营造出好的班风,引导学生为“对的理由”循规蹈矩。他受到“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的启发,将“六阶段”导入任教的班级;“六阶段”是凝聚全班的黏着剂。
“信任是地基,“六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孩子们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所接受的教育便是一切以“不惹麻烦”为原则,做好作业、上课认真听讲、听老师的话都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
然而这样就真的对吗?
第一阶段的思维建立在恐惧之上,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其实,为了达到应有的效果而采取恐吓、威胁的策略并不会产生真正的成效。相反,在第一天就开始和孩子们建立伙伴关系,建立起互信,会对他们的一生有益。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我们觉得孩子因为良好行为而得到奖赏之后,就会大大提高重复我们所认可之行为的可能性。无论是糖果、玩具,还是延长自由活动时间,都会是良好行为的有力诱因。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知识”本身才是最好的奖赏。很多学生在追求奖赏的过程中,常常只是冲着最终的结果而去,从而淡忘了“追求知识”其本身这一过程的重要性。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要提高警觉。经常性地用物质奖励(特别是金钱)来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会演变成一种“贿赂行为”,这是极其危险的。最终,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正确的行为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开始渐渐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某人。孩子们的取悦特别容易让年轻老师自我膨胀,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你们是为了我才刷牙的吗?你们是为了我才系鞋带的吗?你听得出这有多可笑吗?”,雷夫老师这样质疑着他的学生,但仍然有很多孩子整天忙于讨好老师。
而为父母努力的念头也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压力,许多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和期望选择大学和专业,只是为了取悦父母。他们长大后会成为倍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并且无法了解自己为什么对生活如此不满。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孩子们当中总有那些行为不当的,大多数老师则会选择在上课的第一天制定规矩,毕竟,让他们懂得规矩是必要的。好的老师会告诉学生们制定这些规矩背后的“理由”,或者带着学生一起参与班级规范的设计。班规形形色色,有些很有意义,有些则毫无道理,但不同的规矩让孩子们学会适应不同的环境,也让他们学会如何处理行为界线和期待。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
我们要在教导孩子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即使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而一个由第五阶段思考者所构成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公车上见不到大声讲电话的人,电影院买票时看不到随便插队的人,半夜里听不到邻居吵闹的音乐声。“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它的身体行走。”这句节选自《杀死一只知更鸟》的话深深植入雷夫老师的学生心中,这也印证了一句俗语:仁慈是有感染力的。
一个懂得体贴别人的孩子已经非常值得我们欣喜,但雷夫老师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他的学生能够做得更好,于是就有了他最终极的对于第六阶段的探寻和追求。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第六阶段因为其存在于个体的灵魂之中,也使得仿效成为了不可能。一旦你做出了示范并要求模仿,就等于违背了第六阶段的定义。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自相矛盾的行为准则,让教学者陷入两难的困境。
要真正蜕变成一个了解自己的第六阶段思维者,他的行为不是取决于恐惧、取悦他人,或是规则,他已经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了。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工作会感觉力不从心,垂头丧气。但是我们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并且尽力而为。正因为孩子们无法无天,所以我们更需要提高期望,不能让无可救药的行为迫使我们降低标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