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起80后的标杆人物,韩寒当算一个。82年出生的他,甫一进入公众的视野就那么标志性地叛逆。少年老成的《杯中窥人》、有才华、严重偏科、退学……2000年左右的时候,每一个爱读书的初中生高中生谈起他都一脸崇拜,而家长老师却似乎不屑,认为他走上了一条绝对无法走通的路。
现在想起来,围绕在韩寒身上的支持与批评、光环与论战,勾画着这个时代的浓缩影像。
我们80后的少年时代,恰是这个社会最翻天覆地的一段。80后小时候大都是贫穷的,哪怕家里条件不错呢,大街上也没有什么可买的东西。我还记得90年代我的家乡小县城,只有一横一纵两条主干道,东西路略宽,两侧是粗大的梧桐树,南北路略窄,交叉口西北角上有一个供销社,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它。一毛钱可以买一根白色的冰棍,两毛钱就可以买到橘子味的了,这就是夏天喜滋滋的娱乐,若是冬天下雪时还能吃到冰棍,那简直是太奢侈的事情了。
在我慢慢长大这20多年间,小县城逐渐扩展,原来的供销社连同它周围的平房早已一起沦为了等待改造的老城区,委委屈屈待在新县城一个小小的角落,许多院子都已长草荒废了。在这20多年里,电脑从DOS系统需要背命令行开始,从笨重的286、进机房要穿鞋套开始,到家家户户都有一台,再到人人都有笔记本电脑、ipad……也是在这20多年里,逐渐有了BP机、大哥大、摩托罗拉、很多样子的诺基亚,到现在有了iPhone,所有的手机都长一个样子了。
随之而来的,是生活方式、交流方式、获取信息的方式,每一年都在产生着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我们80后的少年时光也许正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第一个后喻时代,也就是说年龄大再也不代表着知识多,反而要常常向年轻人学习了。
父母不仅仅要向孩子学习怎么用手机、怎么发微信,对社会的认识也渐渐比不上孩子们了。
在我的家乡,仍然有很多人以为去深圳的企业工作,比不上在家乡做公务员,他们对企业的认识还停留在“会下岗”的层面上,根本无法想象华为员工每月能领到多少钱的工资,更无法理解创业者怎么可能不是小混混,你跟他们谈工作理想谈事业,他们只会跟你谈稳定。也别提每年过年都要被频繁提起的催婚、安排相亲、催生娃、催生二胎,仿佛人是一个物件,到期就要打折出售了,女人事业再厉害,一句“有钱又怎么样,还不是没人要”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让说话者在心理上完全碾压过她。
这些在年轻人眼中简直是一刻也不应该存活于现代社会的糟粕,哪里容得下呀。
年轻人走得太快,掌握话语权的年轻人对父母越来越不满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80后还在上学的时候,大人们尚且可以用溺爱、宠坏了、缺乏挫折教育、叛逆、不懂事来形容这一代不一样的孩子,媒体时不时就要表示下对这代“小皇帝”的担忧。待到80后长大了工作了,原来这些提法仿佛突然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父母皆祸害”,原生家庭非常重要,没有熊孩子只有熊大人……
是啊,只有在这个飞速前进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才能深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支持不够的缺憾,甚至痛恨父母带给自己的伤害。若是父母能更开明更跟得上时代些,自己就不必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跌那么跤,哭那么多回,迷茫那么久,自己也可以随着这个时代进步地更随心些。
我听过姑娘A愤恨地说:我总是遇到渣男,因为我总是潜意识里要去找我爸那样的人,本事不大脾气不小,我最希望有一天我爸能够对我妈温柔一点。
我听过小伙子B遗憾地说:我爸妈为什么就不能更恩爱和谐一些呢?这样我就能早早地在家庭中学会如何相爱,不用在那个人面前明明是想挽留说出来却是最伤人心的话了。
我也听过小伙子C憔悴地说:我的父母没办法在工作上给我帮助指引,他们自己就是适应不了社会的那种人。我进了工作单位之后,什么都是自己一点点学起来的,甚至曾经眼前一黑,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我有个同事,他父母就很有能力,教会他很多东西,进单位适应就很快,不像我,真是什么都靠自己打拼。
我还听过姑娘D痛哭着说:爸妈为什么总是质疑我的决定呢?他们明明什么都不懂,却要拼了命地阻止我去做我想要做的事情,我找男朋友他们反对,我想换工作他们在家闹事儿,他们永远是对的我永远是错的,凭什么?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谁家也不是宣传画般的其乐融融,掰开一看,有多少亲密,就有多少伤害,有多么大的期盼,就有多么大的失落。20岁时的80后,感受到这世界对每个人的不友好,长大的我们被社会划出一身的伤痕。摸爬滚打中,指责父母,就是在表达我们对这个世界巨大的怒火。
我们哪个不曾在心里默念这句话啊:“等我有了孩子,绝不会像你们这样!”
小时候父母会说:等你有了孩子你就懂了。那时候我们总是对这句话嗤之以鼻:你们做错了,还要打着为了孩子的名号,为了孩子好就要折磨孩子吗,为了孩子就可以把错的说成对的了?
忽而自己也长大了,忽而也要结婚生子了。这么多年怀着对自己父母的愤怒,立志做一个好父母,一直在准备着各种科学育儿的知识,终于摩拳擦掌可以应用于实践了。
我们却震惊地发现“等你有了孩子你就懂了”这句话居然是对的!
不是懂了为孩子好就要打骂孩子,不是懂了为了孩子就要维持一个名存实亡的家庭,不是懂了那些父母犯过的所有错误。
而是在无论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识,仍然解决不了眼前这一堆烂摊子时,真正懂了:每个人都是受局限的,父母也不例外。
自己从小就立志要做好的父母,要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可如今而立之年,还是多有力不从心。我们的父母,小时候比我们更困苦,更未曾受过专业的心理知识的熏陶,他们少年时也未曾被好好对待,这一些加起来,我们终于知道了:父母虽然不曾做到我们期望的那样子,但他们着实已经尽了他们的全力。
就好像韩寒新近的电影《乘风破浪》中,主角徐太浪穿越到过去,成为了父亲的哥们,观看了父亲年轻时的生活,也明白了自己最不能接受父亲的那些方面是如何而来。终于他与一直憎恶的父亲达成了和解。
80后,顶着“叛逆”的标签长大,也已经集体告别了年轻气盛的岁数了。时间的魔力,在于我们从“无所不能”的意气风发,变成了能够接受自己也是有缺点的、父母也不是圣人、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糟心不完美的。既然这样,我们也就原谅了自己过去的苦苦挣扎,原谅了父母带来的伤害,原谅了这个世界。
这是值得纪念的时刻,在全新时代中成长起来的80后,目前逐步支撑起这个社会的80后,从愤怒到体谅,拥抱了这个世界,也终于完整了自己。此时,80后的我们,与父母,也与这个世界和解了。
PS:《乘风破浪》这部电影的主题曲简直是男权霸道到极点了,这似乎是韩寒的一贯立场,我仍然一贯地表示谴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