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局中局1》读书笔记

作者: 姜文止戈 | 来源:发表于2018-03-26 18:46 被阅读3次

偶尔会有客人指着牌匾问是哪四悔。我告诉他们,是悔人、悔事、悔过、悔心。

人的气质就像是古董的包浆,说不清道不明,但一眼看过去就能感觉得到。

鉴宝这事儿吧,有时候鉴的不是宝,是人,周围几位权威人士都没发话呢,你一个愣头青跳出来说真断假,这叫僭越。

造假与掌眼,这是藏古界永恒的主题。我在琉璃厂混了这么久,深深感觉到,鉴宝就像是攻克一个堡垒,攻城的人拼命要寻找破绽,守城的人拼命要掩盖破绽,两边斗智斗勇,都需要绝大的耐心、眼光和机缘,才能有所成就。

掌眼:词语本义为留心观察与出主意,在古董圈中则意为鉴定古董的真伪。

汉代铸印使用的是灌铸法。这种工艺在浇铸曲面较多的复杂造型时,很容易混入空气,产生气泡,造成空心。越是复杂的造型,空心越多。  

有个在旧社会上海滩混过的老头曾经对我说过,茶阵是洪、漕帮等秘密社团用来联络的,这些社团里多是青皮混混,文化水平不高,所以这茶阵没有多么深的讲究,多是用谐音、比喻之类的手法,配些粗俚口诀。阵型要么对应阴阳五行,要么对应天象星宿,都有一定之规。

古董这一行变化万端,但归结到最后,就在两个字上打转:一个真字,一个赝字。古董这个行当几千年来,说白了就是真伪之争,正赝之辩。

权威的鉴定机构,都有这么一条原则:绝不做伪。试想一下,一个鉴定机构靠的就是公正中立的信誉,如果自己也造假,那岂不是等于给自己当裁判了么?再者说,鉴定古董的人,必然对造假手法熟稔于心,如果他们起了伪赝之心,那危害将是无穷无尽。

所以好的鉴宝名家,都绝不敢沾一个“赝”字——只要有那么一次犯事,就能把牌子彻底砸了。  

他这个举动,在古玩行当里有个说法,叫做“斗口”。斗口这个词本来是旗人玩鸟的术语,意思是斗口不斗手,不玩真的。后来演变到古玩行当,就成了卖主儿不是真的要卖玩意儿.而是要考较收宝之人的眼力。

所以藏古界有句话,叫做“真石不如假玉”,不是说金石不及玉器值钱,而是说在老百姓眼里,玉器比金石更容易看出价值,更不好收。

买卖人大多信佛,而佛头有斩首之意,不吉利,所以做佛头买卖时,都讨个口彩,该叫佛顶。事实上,佛头这东西,在从前根本就没人理睬,一直到清末民初外国人对佛像有了兴趣,这买卖才算兴旺起来。一直到今天,佛头买卖大多也集中在与老外的交易中,国内很少有人专门玩这个。

古董买卖,讲究个来历。一枚铜镜,从汉侯墓里挖出来,和从当地村民炕头捡回来,意义完全不同,价儿差得极大,非得问清楚不可。从当地老百姓家里收的古董,叫孙家收的;从进店的客人手里买的,叫臧家收的;自己亲自从地里墓里挖的,叫童家收的。这都是老词儿,至于为啥挑这三个姓当隐语,没人说得清楚。建国以后,童家的不敢公开提了,慢慢地合并到孙家里去。

那铺子叫四悔斋,用的是我爹临终前的话,悔过、悔人、悔事、悔心,所以我胸无大志,只想安生做人,能活就成。

这人心呐,一沾到‘利’字,就变了味道。

诫子椅,顾名思义,指的是训诫自己子侄晚辈的椅子。古人认为观行止而知为人,所以特别讲究立如松、坐如钟。这把椅子上的石靠太硌人,如果身子靠过去,背后会被磨得生疼,坐着的人必须正襟危坐,取“昼夜惕若”之意,随时警醒,不敢松懈。既纠正了坐姿,又表达出君子之道,是以又名乾椅。这种寓道理于器物之中的手法,是典型的传统文化特点。  

那是“握豚”,是一种汉代的玉器,圆柱形,用简单的几刀刻出俯卧肥猪的轮廓,大小正好能被一只手握住。下葬的时候,握豚会放在死者手心,象征着阴问的财富,和含在死人嘴里的玉蝉汉八刀是一类东西。

唐代金器上的金珠,制作工艺被称为“碾珠”,先是把金丝切成等长的线段,然后加热烧熔,金汁滴落在受器里,自然形成圆形,再用两块平板来回碾成滚圆的珠子。焊缀的时候,用混着汞的金泥把珠子粘在器物上,加热后汞一蒸发,就焊上去了。

这种工艺很麻烦,所以后世都是改用“炸珠”的办法,把烧熔的金汁直接点在冷水里,利用温度差异,结成金珠。炸珠比碾珠省掉了一道程序,但比后者要粗糙,金珠尺寸不能控制,且形状不够圆。

这叫花钱,是一种民间自用的私铸钱,不能当正钱流通,一般都是婚丧嫁娶时用于纪念或者讨吉利用的,所以上面都会刻一些应景的话。祝寿就刻个长命百岁,升职就刻一个“加官进禄”,所以也叫吉语钱。方震捡的这枚花钱,应该是殉葬品中的一片,估计是盗墓贼遗落在墓道口的。

明代之前,本无“原来”都是写做“元来”,比如唐诗《焚书坑》诗后两句为“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再比如耶律楚材《万松老人琴谱》诗:“元来底许真消息,不在弦边与指边。”后来朱元璋灭掉元朝,坐了天下,不喜欢这个字,这才把“元来”换成了“原来”。换句话说,这块石碑,最早也是明代的东西。

青铜器造假的工序里,有一道至关重要的过程,叫做“坑锈”。将新造的青铜器埋入坑中,坑土烤热,泼入陈醋,再加土掩埋,几天工夫,就能咬出与老器一模一样的锈蚀出来。添加不同的化学药剂,锈蚀风格都有不同。

青铜镜的合金配方是锡加铜,而锡这种东西,在低温下会变成黄色粉末。青铜器如果放置环境不对,其中的锡成分就会形成粉蚀,还会迅速传染到附近的区域一所谓“锡疫”。所以青铜器的保管,低温是一个绝对的大忌。

蚯蚓走泥纹是指宋代钧瓷特有的表面釉纹,开片如蚯蚓走过草地的痕迹,是鉴别钧瓷的重要手段。

开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又称冰裂纹,原本是瓷器烧制时的瑕疵,但在瓷器逐渐发展后,成为一种特殊的瓷器装饰,宋代的汝、官、哥窑都有冰裂纹的瓷器。

鉴古易,鉴人难。

这六个字说得铿锵有力,让人醍醐灌顶。

福尔摩斯在里面说过一句话:当你排除掉一切不可能以后,剩下的即使再离奇,也是事实。

古董的鉴定,往往不局限于器物,也在于鉴人。比起死物来说,人性的千变万化,才是最难了解的。一旦熟知了人性,则器物真伪,便可应刃而解。

相关文章

  • 破防传统戏路,《掠宝清单》导演韩青:做新潮有趣的“鉴宝剧”

    文丨朴园 鉴宝剧,无疑是近年内地剧集市场的“新贵”。 从网剧《古董局中局1》《古董局中局2》到影版《古董局中局》,...

  • 四悔斋

    看了古董局中局,然后就想写。

  • 《古董局中局1》读书笔记

    偶尔会有客人指着牌匾问是哪四悔。我告诉他们,是悔人、悔事、悔过、悔心。 人的气质就像是古董的包浆,说不清道不明,但...

  • 真假虚实难辨|《古董局中局之清明上河图》

    自看完《古董局中局1》之后,又迫不及待地看第二部,《古董局中局之清明上河图》。 在作者马亲王的笔下,这个故事仍然是...

  • 古董局中局

    客人听了,虚荣心得到满足,又觉得老板很真诚,进了套浑然不觉。接下来怎样,就不必多说了。 因为这种做法,是看人下菜碟...

  • 古董局中局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鉴定古董如果拿不定主意,就反复的看。读经百遍,其义自现。 古董行当里,有三劝之说 上达天听 ...

  • 古董局中局

    天下没有能保密的消息,尤其是反复叮嘱只告诉你一个人的事。 人的心理总是这样,你越给他推销什么,他越不相信;你越藏着...

  • 古董局中局

    沧海桑田,白云苍狗,岁月的冲蚀之下,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江山尚且如此,何况人心。 眼神开始躲闪,语气虚浮无根。 不是...

  • 古董局中局

    孔武有力 煮熟的鸭子飞了 珠胎暗结 疑窦大起 心思电转 李代桃僵 看来恶人还得恶人来磨 敲山震虎 驱虎吞狼,死中求...

  • 古董局中局

    故事不错,称得上是古董百科,可惜行文啰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董局中局1》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zr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