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一词,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除了媒体里经常报道某人中亿元大奖,或者几千万的巨奖被遗弃的消息刺激了我们之外,前段时间爆出的民政部福彩中心贪腐大案也着实令我们瞠目结舌。
别看大家经常购买彩票,但彩票的定义,你未必真的知道。科普一下:彩票是印有号码或图形(文字),由人们自愿购买并能够证明购买人拥有按特定规则获取奖励的书面凭证。它是一种建立在机会均等基础上的公平竞争的娱乐性游戏。
国务院制定颁行的《彩票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彩票,是指国家为筹集社会公益资金,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而特许发行、依法销售,自然人自愿购买,并按照特定规则获得中奖机会的凭证。彩票不返还本金、不计付利息。”
发行彩票,能够募集数量巨大的资金。无论把彩票说得多么高尚,其背后实质还是以小博大的赌博。不过,为啥许多国家允许发行彩票却又禁止赌博,这背后的原因被当代世界文学巨匠、阿根廷诗人、小说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在其小说《巴比伦彩票》中深刻揭露:
“彩票能用人人平等而又合理合法的方法,来满足人类天生具有的摆脱道德责任的欲望,即中奖者不会因为一夜间暴富而有任何不安的心理负担,而彩票的受助者也因为双方互不见面而不会产生任何道德的责任或义务。”
这就是彩票能够在官方许可下大行其道的社会心理因素。
凡是具有不确定结果,且结果不易被人为控制的事项,都可能成为竞猜型彩票的对象。比如六合彩票,赌开奖的数字;足球彩票,赌比赛的结果;跑马彩票,赌赛马的名次;等等。今天我们介绍的最具天朝的彩票“闱姓”,赌的是科举上榜的举子姓氏。
科举制度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进士科创设,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由于科举制度担负者为朝廷选拔官员的重任,所以,在参考资格、考试组织、试卷阅批、录取放榜等各方面的管控都十分严格。因此,登科结果在放榜前是绝对机密。同时,谁最终被录取为举人或者进士,其结果也是不确定的。于是,这也成为竞猜型彩票的赌博对象。
所谓“闱姓”,是“闱姓赌榜”的简称,又叫玩“榜花”,或者叫“卜榜花”。发源于广东佛山。时间约在清朝道光年间。古时候称科举考场为“闱”,闱姓就是把科举考中的士子(秀才、举人、进士)姓氏作为博彩对象,按猜中姓氏的多少定输赢。
“闱姓”彩票收据联“闱姓”的规则是这样的:首先,划定竞猜范围,只准买小姓。有些大姓,如张、王、李、赵等,考生人数实在太多,几乎每榜都有考中者,所以庄家把这些姓叫做“大姓”或者“限姓”,不许猜买;一般是在马、麦、区这些人数相对较少的“小姓”里选择。每次“闱姓”都会事先公布“限姓”和“小姓”,猜买者必须在“小姓”中选择才有效。
“闱姓”彩票选取姓氏表其次,设立一个开奖组,买票参与。一般一张“闱姓”票分为半元、一元、数元以至十元等若干等。以一元票为例,猜买者在“小姓”中选择二十个姓为一票,满一千票为一簿(组)。投买后,“闱姓”庄家先发收据,每张收据上编有号码,作为领奖的凭证。
最后,就是开奖。科举考试发榜后,“闱姓”庄家就会张贴告示,公布中彩情况。猜买者若中彩,即可凭票根前往“闱姓”庄家处兑取彩金。至此,“闱姓”的整个流程宣告结束。
“闱姓”彩金分配以簿为单位,以票值一元的一薄(1000 元)为例,其中彩金占 60%,依据猜中姓氏的多少定为头彩、二彩、三彩,头彩得 300元,二彩 200 元,三彩 100 元,一簿之中,其余都算不中。比如说我猜中最多,20个姓里有10个上榜,你猜中9个,我是头彩,你是二彩。如果我们两人都猜中10个姓氏,那就比小分,我猜的这10个姓里面有11个人上榜,而你10个姓只有10个人,我的小分就比你高。如果小分也一样,那就不分彼此,大家平分奖金。所以有时候也会带来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假如头彩有很多并列第一,二彩只有一个,说不定二彩得主的奖金比头彩还高。当然,“闱姓”庄家赚的是大头了。去掉成本,总有20—30%以上的利润。
大清“以德立国”,官方严令禁止赌博。何况赌博的对象是国家大事科举。当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粤地离京师远隔万里,虽然有法律规定,禁赌也是时紧时松,全在地方大员拿捏分寸。惟在道光后期,官府严厉禁赌。“赌场”随之转至澳门。据说,这成为澳门成为赌城的开端。而广东的“闱姓”赌博则转入地下了。
时间到了1860年,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广东省,连贡院坏了都无钱修缮。于是,只好奏请朝廷开禁“闱姓”,暂许两年。贡院修好后,闱姓停办。可是没过多久,朝廷又找广东要钱,剿灭太平天国急需军饷。可省府也无钱可缴。于是,时任广东巡抚郭嵩焘想出了一个筹款办法,就是对私自卖“闱姓”彩票的庄家搞“以罚代饷”:只要你们交足罚款支援军饷,官府对你们私卖彩票的事情就不查禁了。再到后来,这种罚款就变成了固定分成制,官府把办闱姓的权利承包给商人,每期闱姓销售收入60%用于发奖,20%上交官府“罚款”,其余用于发行费用和承包商的利润。再到光绪十年(1884),经两广总督张之洞批准,广东商人张荣贵出资 440万银元,包下了广东六年的闱姓销售权,从此,闱姓成为广东全省唯一的合法博彩,博彩范围从乡试(考举人)扩大到会试(考进士)以及学政的岁考、科考。
然而,既是赌博,必有老千。就像赌球一样,闱姓也有不少场外黑招。
一个是“扛鸡”,意谓帮助公鸡“啼鸣”(谐音题名),就是让小姓生、差等生中榜。要搞定这一点,得两头想办法,一头贿赂考官,录取不应该录的考生。如果此路不通,则在考生的身上想办法,最常用的就是给他们找枪手。枪手替考,不收被替考者一文钱,所有花费都由投机设局者负担。被替考者自然一百个乐意,而且守口如瓶。“闱姓”赌徒最喜欢“扛”冷门姓氏,越冷越好,冷到什么程度?光绪十一年(1885)广州乡试,有神、羽两个极为偏僻的姓氏考生,虽然各只有一人,却都同时上榜!同年,广东学政叶大焯亲自主持的惠州科考,廖、钟、王三大姓全数落榜,上榜的却是彭、文、田三个僻姓的考生们。发榜之后,社会哗然。
再一个是“禁蟹”,意谓扎起螃蟹脚,不让它横行的意思。这与“扛鸡”正好相反,就是让热门学霸落榜。学霸姓氏,往往是大家热买的对象。“落榜一个,压倒千人”。这里面的手段颇多,一般是软硬兼施,先花钱买通考生本人,让他考试时发挥失常。如果这考生不为钱动心,拒绝“失常”,则想方设法阻止考生进入考场,比如采取“美人计”、谎报家丧,甚至雇流氓去威胁考生等手段。如果上面的办法都没起作用,考生正常考试了,则买通负责阅卷的官员,让其落榜。更绝的是,下药致病原定阅卷官员,借机换上自己人。如惠州科考时,“其厨人暗进巴豆汤,致该学政腹泻不能阅卷”,负责阅卷的贡生戴罗俊、萨庭荫二人乘机作弊,操控了考试结果,进而操控“闱姓”赌博的输赢。
“闱姓”博彩一事,为广东和清廷贡献了上千万两银子,有力支持了广东财政。但是隋唐以来,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和社会阶层流动的最重要途径,赌徒们大搞“扛鸡”和“禁蟹”,必然对官场生态和读书人风气及科举公信力造成极大破坏。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随着清廷废除科举,“闱姓”亦寿终正寝。
俗话说:“十赌九输。”买彩票的彩民,绝大多数是发不了财的,只有发行彩票的才包赚不赔。而承包销售商也有暴利可图。
常言道:“教授会武术,流氓挡不住”。一个于24岁时中举人,31岁进士及第的广东读书人,不甘于碌碌为为,一举杀入世人目之为偏门的“闱姓”博彩业,以巨资竞标取得1890年至1896年承包经营权。由此起步,竟成为孙中山写信给他,承诺革命成功后就推其上台,“或称总统,或称帝王,弟决奉足下当之”的清末奇人。他就是外号“刘三国”(文可华国、富可敌国、妾可倾国)的刘学询。有关他的传奇故事,我们另文再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