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家庭教育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家长是一方,孩子是一方,各自分别是一个体系。家长按成人标准要求孩子,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行其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在一个频率上,产生不了共鸣。由此产生了这样的现象,家长批评或责骂不绝于耳,孩子委屈和抗争永不停息,亲子关系遭到破坏,更不要说教育的效果了。这是教育面临的很大的威胁。
如何来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呢?第一,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要和孩子站在同样的高度,要以孩子的眼光来看问题,不能用大人的认识水平来衡量孩子,否则家长就会产生诸如“你为什么连这也不懂”“你怎么连这也不会”的愤怒。其次,触动心灵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启蒙,启蒙就是让孩子对某事感到有趣,进而喜欢做某事的过程。比如对于格律诗的启蒙,首先让孩子通过反复地吟诵,体会到诗词抑扬顿挫的音韵美。然后通过理解诗句,感受用我们的语言表达和原诗表达之间的差距,通过比较发现诗句的凝练美。一首诗有写景有抒情,写景写的栩栩如生如临其境,抒情舒得淋漓尽致恰如其分,写景和抒情能够相得益彰,情景交融。通过这样的启蒙,让孩子的心灵感受到美。因为触动到了孩子的心灵,孩子的心灵在这一刻和诗词融合在了一起,产生共鸣,从此孩子爱上了诗词,由喜爱而生出主动学习的意志,这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比家长要求孩子你要如何如何不知好多少倍。第三,很好地使用教育的三种方法之一的事物的教育,让孩子多做事,主动做事,在主动做事的过程中,孩子的心灵和事物是主动结合的关系,心灵会随着所做之事的过程而动,“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第四,要和孩子共情,同快乐共伤悲。共情是产生共鸣的最有效的方法,满足了人对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需要,孩子会觉得自己被关心、有价值,进而产生行动的动力,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总之,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心系于事,心有所想、心有所动,心和事结合起来,在做事的过程中体会事物内在或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产生心灵和事物之间的共鸣,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共鸣,是有效教育的根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