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看见》这本书,我内心坚定了这样一个信念:成为一个民生新闻记者。内心渴求的就是柴静勇于寻求新闻真相的坚毅品质。

学习新闻专业的我,其实很清楚,新闻的背后,是不容易看清楚的。一件事的真相,被多少不为人知的东西所掩盖。看了这本书,我更深刻的了解到,一个有职业操守的记者,我是非常崇敬的,比如柴静、白岩松、欧阳夏丹等,他们身上的品质,是我走入媒体行业的一杆旗帜。
为了更好的让我这个准新闻人能看清新闻的本质现象,我始终努力向前,越努力越发现自己其实还有很多的东西不懂。人就是有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现在的我,知道自己处在“知道自己不知道”阶段,所以,我要在这个阶段好好看书,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知道自己有很多的不了解、不明白,但我渴望求知的信念一直扎根于心底。我相信,每一个成功的新闻从业者,都在坚守着内心的初心---传播事情的真相,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可是看了《看见》一书,我最深的感悟,那就是“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之中。”因为我们习惯性地倾向于弱者,而且弱者习惯性地用眼泪作为舆论的筹码,换取大众的同情。正因如此,常常导致编写相关新闻的记者或编辑倾向于注入同情的成分,这就会导致真相的偏颇了。但人心的位置本身就是偏的,并没有真正的百分之百的客观公正。身为记者,就应该以旁观者的角度,充分给予每个当事人平等的说话权利,多听听四面八方的声音,做出自己正确的评判,尽可能的客观公正的讲述事情的真相。
把注入在新闻报道中的偏颇感情抽离出来,这才是一个记者该有的起码情态。柴静说:“准确是记者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之中,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探寻真相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