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都趁早读书小组
反者道之动 | 《中国哲学简史》

反者道之动 |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 盧sir | 来源:发表于2017-04-18 21:01 被阅读19次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欲叙其事,先明其域。哲学产生于思想,而人的思想又是受到环境制约的。中国哲学源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一切。所以,要了解中国哲学,还得溯源至它的生发地。

中国是大陆国家。曾经的中国人以为,全国就是全世界。这跟海洋国家看待世界的角度很不一样。而如此地理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模式会更重视农业,重视土地。农为本,商为末。《吕氏春秋·上农》对这一点就有详细阐述。于是一系列上层建筑也都围绕土地展开。

儒道两家的思想根源也源于对农事的尊崇,只不过各占一极罢了。比如对“反者道之动”这一点的共同支持。物极必反,祸福相依。事物的运行是循环的,当到达一个极端点后,就意味着要从另一个极点重新开始了。这是受到日月运行、四时相继的启发。由此还催生了中庸之道。既然做到极点反而会令情况倒向另一面,那不如保持在中间点上,这才是最完美的状态。

当然,儒道两家的不同更为明显。仍然是围绕农事,他们所理性化的或理论表现的农的生活方面不同。道家追求自然,崇尚原始简朴,认为美好来自简单,而文化让社会和人变得更复杂。这是一种出世的思想。而儒家更为入世,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人的成就应该是靠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而达成。

重农,就意味着重视土地。土地不能移动,依靠土地生存的人当然也只有长久地留在一个地方。世代之后,家族形成,家族制以及祖先崇拜也发展起来。儒家的学说主要论证这种制度的合理性,因此成为中国的正统哲学。

“农”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方法论的限制。区别于西方学者善用假设得到概念,中国学者更多是用直觉得到概念,是对事物的直接领悟,因此更为感性。这一点也解释 了为什么中国哲学所用的语言富于暗示,不甚明晰。文约义丰是中国哲学语言的特点。

重农的生活方式是顺乎自然的,但也是少变化的,甚至谴责变化。海洋国家的人则相反,他们的经济依靠商业发展,因此是更为开放的,而且惯于变化,追求变化。正是由于这样的差别,因此工业革命最初发生在西方;而封建制度能在中国延续上千年,直到被西方世界强力破门而入。孔子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里可以将大陆国家的人与海洋国家的人套用其中。

相关文章

  • 反者道之动

    2016-06-19 氺慶 这由《中国哲学简史》中“反者道之动”这一哲学思想与张洪潭先生对体育定义想到的。 “反者...

  • 反者道之动 | 《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欲叙其事,先明其域。哲学产生于思想,而人的思想又是受到环境制约的。中国哲学源于中国这片土地...

  • “反者道之动”的另一面?

    《道德经》有这么一句:反者道之动。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对中国哲学中辩证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启迪了《易传》、...

  • #荐读# 寒风吹彻

    【导读】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的开篇提到,尽管道家和儒家在很多方面的观点不同,但“反者道之动”却是两方都支...

  • 老子-729

    在老子的这里边所衍生出来的一个中国人至今都依然影响最大的一个哲学思想,就叫作反者道之动。什么叫反者道之动?就是物极...

  • 《道德经》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释: 反者:返回,循环 【反者,道之动】 循...

  • 《反者道之动》与亲子关系之浅见

    一、《反者道之动》之浅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40章 《反者道之动》这一章是...

  •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1

    1 “农”的眼界不仅限制着中国哲学的内容,例如“反者道之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限制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农”...

  • 妄悟2

    “反闻闻自性” 要点在 “反” 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老子《...

  • 四十.《有生于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者,道之动。 道本来无所谓动或者不动,反或者不反。可是我们...

网友评论

  • 菁蓉生活圈: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成都美食霸王餐来袭——VX“菁蓉生活圈”与你分享成都美食

本文标题:反者道之动 | 《中国哲学简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flq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