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
【左传精读13】陈国之乱的两大原因

【左传精读13】陈国之乱的两大原因

作者: 仲生寻欢 | 来源:发表于2020-03-27 09:53 被阅读0次

【材料】

(隐公六年至桓公六年,公元前717-706年)

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陈侯曰:「宋、卫实难,郑何能为?」遂不许。(隐公六年)五月庚申,郑伯侵陈,大获。

(隐公七年)陈及郑平。十二月,陈五父如郑莅盟。壬申,及郑伯盟,歃如忘。泄伯曰:「五父必不免,不赖盟矣。」郑良佐如陈莅盟,辛巳,及陈侯盟,亦知陈之将乱也。

(桓公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再赴也。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大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乱作,国人分散,故再赴。

(桓公六年)蔡人杀陈佗。

【译文】

当初,陈国跟随宋卫伐郑,郑庄公向陈国请和,陈桓公不答应。其弟五父劝谏道:“和邻国友好相处,是国家之宝,您应该答应郑伯。”陈桓公说:“宋卫才是大麻烦,郑国能翻出什么浪?”隐公六年五月,郑庄公带兵攻入陈国,陈国大败。

隐公七年,战败的陈国只好和郑国讲和,五父代表他哥到郑国参会,在歃血为盟的时候,五父魂不守舍仿佛忘了自己在干什么。郑国大夫泄伯评价说:“五父一定不免于陈国之乱,他不倚赖会盟。”之后郑国良佐也代表郑庄公到陈国进行会盟,也看出陈国将会动乱。

桓公五年春,陈桓公病重,五父作乱,杀了太子免并取而代之,陈桓公也枉死,五父登上君位。

桓公六年,蔡国人杀了五父。

【解析】

陈佗(五父)之乱,是内部公族势力和外部强敌郑国勾结的结果。最初陈国和郑国交兵,陈国依托宋卫陈蔡联盟,郑国处于劣势,所以向陈国请和。在敌弱我强的形势下,五父劝陈桓公答应郑国的求和,可见五父在陈国君臣里属于“亲郑派”,无论是出于“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战略眼光,还是五父收受了郑国的什么好处,总之五父内心倾向于郑国。

隐公六年陈国被郑国打败,此时低弱我强的形势反过来了,陈国只好向郑国求和,而被派去出使郑国的则正是“亲郑派”代表五父。郑国大夫泄伯在会盟中提及陈国之乱,而陈国之乱后来就是五父发动的,五父应该是在这场出使中和郑国有所密谋,很可能是郑国鼓动五父篡位,所以五父在歃血仪式上才魂不守舍。泄伯所说“五父必不免,不赖盟也”,恐怕不是陈郑之盟,而是五父与郑之盟。之后郑国良佐出使陈国,看出陈国将乱,可见五父回国后就在推进篡位之事。

五父谋划了整整十年,直到陈桓公病重,才等来篡位的机会。他杀死了太子免和陈桓公,终于登上了国君的宝座。可十年磨一剑夺来的君位,五父仅仅坐了一年,就因为到蔡国淫乱被政敌暗算而死,暗算他的正是陈桓公的另一个儿子跃。

陈国之乱,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宗室腐化严重。五父作乱时,陈国国人没有反对,而是“分散”而去,可见陈桓公执政并不得人心。五父即位,多次微服到蔡国淫乱,其实是陈国宗室贵族生活腐化之一角,整个陈国宗室此刻都很腐败荒淫了,早已不得民心,所以国乱而民不怒。

二,外国势力参与。五父何时有篡权之心我们不得而知,但我倾向于认为是他到郑国结盟时才有的,因为从他歃血时魂不守舍,以及即位后因淫乱轻易被暗算,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智谋和能力很高的人,如果没有郑国在背后支持,他不会有谋逆的心,更不会有谋逆的胆。

国内没有人民的支持,国外则有强敌的觊觎,陈国的动乱便在所难免了。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左传精读13】陈国之乱的两大原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fnk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