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闫永莉教授,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并在该院从事内科临床与教学工作近40年,曾担任华西医科大学保健医院副院长,医学教育研究员。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患者长期处于慢性疼痛状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若能有准确可靠的诊断工具,则能避免不必要的检查。
一、鉴别典型症状及体征
自1978年以来,IBS的诊断便推崇以症状为导向。Rome诊断标准自1990年确立到2016年的RomeIV标准,都主要以症状为基础。
1.腹痛:
IBS 的最典型症状,范围为胸部以下,臀部以上。多发于脐周、下腹部,多为阵痛,也可表现为痉挛性或绞痛。而便后腹痛往往可以明显缓解。腹痛的发生与排便习惯有关;
2. 腹胀;
3. 排便习惯改变 。
根据排便习惯的改变可把 IBS 分为 3 个亚型:
(1)IBS-C:IBS 伴有便秘;
(2)IBS-D:IBS 伴有腹泻;
(3)IBS-M: 混合型 IBS。
专家认为,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这三个肠易激综合征的亚型将不再被认为是不同的疾病。相反,这些症状将以病理生理特征为联系存在于一个症状表现谱内。
二、完善辅助检查
1.血常规:
血细胞计数及分类,排除贫血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恶性疾病;
2. 大便常规及培养:
观察有无肠道细菌感染、寄生虫、及便血症状;
3. 乙状结肠及结肠镜检 :
一般当体重减轻及便血时做内镜检查;
4. 心理学测试:
通过问卷检测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或其它心理疾病,评估心理健康状况;
三、明确诊断
1. 病程 6 个月以上,近 3 个月以来,持续或反复腹痛,每周至少有一天出现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两项:
(1)症状发生与排便有关;
(2)症状发生伴排便习惯的改变;
(3)症状发生伴粪便性状改变。
2. 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3. 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越支持 IBS 的诊断:
排便频率的异常(每天排便 > 3 次或每周 < 3 次);
粪便性状的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
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
四、医生的临床诊断
大多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看上去一般健康状况尚好。通常体格检查除发现大肠处有压痛外,没有显示其他异常。
一般要进行一些检查,如血液检查、粪便检查和乙状结肠镜检查,以鉴别肠易激综合征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胶原性和淋巴细胞性结肠炎,以及其他能引起腹痛和排便习惯性改变的疾病。
虽粪便可能是稀水样,但粪便检査结果通常正常。乙状结肠镜检查可引起患者腹部痉挛和腹痛,但除此之外,检查结果是正常的。
有时,还需对有肠易激综合征不常见症状(如发热、血便、体重下降以及呕吐)的患者作其他检查,如腹部超声波、肠道X线检查或结肠镜检查。
其他消化道疾病(如阑尾炎、胆囊疾病、溃疡以及肿瘤)可诱发肠易激综合征,尤其40岁以后的人。如此,如果患者症状有明显改变或出现肠易激综合征的少见症状,需进一步检查。
考虑诊断IBS之外的危险信号及所需的检查(括号中):
(1) 贫血等异常血液检查(全血细胞计数[CBC];大便潜血)
(2)在5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新症状起病(结肠镜检查)
(3)便血(大便潜血;如果是阳性,行内窥镜检查)
(4) 使个体从睡眠中醒来的夜间症状(胃镜,具体情况具体检查)
(5) 无意的体重减轻(血沉[ESR];内窥镜检查)
(6) 近期使用抗生素(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
(7) 其他胃肠道疾病的家族史,比如炎症性肠病,乳糜泻,或结肠癌(粪钙卫蛋白;ESR;如果任一项为阳性行内窥镜检查;乳糜泻检查)
如果没有上述危险信号,一些简单的检查就足够了。
检查CBC以排除贫血;
大便潜血排除消化道出血;
ESR排除全身性炎症反应。
如果担心存在乳糜泻,可以考虑预约转谷氨酰胺酶IgA和抗肌内膜抗体检查。
如果担心炎症性肠病(IBD),可考虑检验粪便钙钙卫蛋白。该检验实用性渐增,被认为是“肠道系统的CRP”。如果是阴性,可以不需要预约内镜检查排除IBD而因此降低成本。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的病人,粪便钙防卫蛋白可能出现假阳性。
除出现危险信号外,IBS诊断可单独通过病史得出。广泛的检查很少富有成效或是必要的。
作者:闫永莉 图片:视觉中国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