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带娃,又要忙家务又要高效率陪娃,一旦遇到娃闹腾的时候,我是很容易疲惫的。
一旦心气燥了,就容易发脾气了。所以,我就想了很多招。
毕竟,咱是成年人啊!比起动手打动嘴吼,先动脑子想点套路才能真正获得省心与双赢。
于是,有了今天这篇。
我这里说的休息就是纯休息,不睡觉,但要扔掉手机,或坐或躺,让身体放松——这纯粹是为了做好娃的游戏道具呀。
这也是我多次实践出来的游戏套路,总结来说,就是以自己身体为道具,把身体(部位)比作高山、河流、大海、草原、隧道、滑滑梯……你能想到啥是啥。
下面具体介绍几个小游戏。
1.双腿滑滑梯。

玩法如图,我当时就背靠沙发坐在地上,双腿弯曲,这时候膝盖相当于滑滑梯顶端,澄儿一趟趟爬上滑下,玩的兴高采烈。
后来,我也试过坐在沙发上玩,这样他爬上沙发直接从大腿根部滑下去,“滑道”更长,我坐的也更舒服。
这个游戏还可以再做个进阶——鼓动娃带着他的玩具——车、书等等一起滑。别小看这一点点变化,对孩子而言意义重大,他能当作新游戏再玩一阵子。
当然,如果娃有好点子加入,只要不费劲,配合就是了。
2.认识手指。
我家玩的是认识每一根手指。
伸出一只手,分别介绍五根手指: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头。
就这么简单,澄儿非常喜欢,开始我主动伸手指告诉他“这是谁”,后来我完全不要动,他掰着我的手指头一根根问,左手右手统统来一遍。
玩的多了,现在他洗手时,总是一边搓香皂一边伸着自己手指头一根根叫名字,可爱极了。
还可以让孩子跟每一根手指头打招呼,这样,10分钟的游戏也差不多能玩上15分钟了。
别忘了脚趾头!
敲黑板:不要连脑子也一动不动了,休息的空档偶尔动动脑筋,看准时机加入新的游戏元素,保证娃能继续嗨上一阵——这样咱能多休息会儿呀。
3.大腿隧道。
很简单,坐在地上,弯曲大腿,脚掌着地,我陪娃时经常就是这个动作——腿和地面之间自然有了个弧度。
一次,澄儿把他的玩具车开进了我大腿下面玩,这给了我灵感。
“哦,出租车通过了大腿隧道”。我赶紧解说。
因为这个命名,娃反反复复玩了好久。
而且,作为小车迷,他有很多车哇。每辆车通过一次隧道,也要开个好几分钟呢!
其实,澄儿自己也钻过“大腿”隧道。
当然,游戏的名字是我随意取得,因为真没想到更合适的。
4.身体轨道。
这次我真的是躺下一动不动了。
双腿自然分开,就是轨道了。
他可以自己扮作火车,在我身上装模作样地开(移动),也可以带着他的玩具车在我身上开……
只要能休息,小子您随着。
5.身体船。
还是躺下,一动不动。
此刻,我就是一叶扁舟,任儿踩踏任儿滑。
一般,澄儿就坐在我大腿上或者肚皮上,我们一起唱《Row your boat》:
Row row row your boat
Gently down the stream
Merrily merrily merrily merrily
Life is but a dream

上面大概是我和澄儿常用的游戏套路。
其实,我和娃做这些游戏的初衷真的很自私,就想休息一下。
因为人一旦感觉累,就容易心浮气躁,容易失去耐心和理智,容易对孩子行为的接纳度降低。
接纳心收缩了,难免易动怒。
我们也都知道对孩子发脾气不好,我一开始暴躁时也总想着坚持、克制、隐忍,可最终效果并不好——要么隐忍的城门失守,要么自己难受半天,最终受伤的还是亲子双方。
后来,我偶然间发现,用游戏来化解这样的时刻,能够取得双赢。因为,游戏中,孩子乐自己也省心,常常不知不觉间,自己已经和孩子同时享受那个过程了。
所以,我就“处心积虑”想出了不费劲带娃招。
实际上,任何游戏套路都只是参考,每一对亲子之间的那种氛围、环境、平时互动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这也决定了相同游戏无法复制。
但有一个判断依据,那就是:孩子发出笑声的那一刻,就预示着一个好游戏的开端。
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个时机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