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依托的是当代强大的计算机系统。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有了用来计算、处理信息的工具,比如算盘。在近代的西方,大约18世纪时,能够识别穿孔卡片的计算机出现了,这是一次计算技术的大飞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电子电路得以广泛应用。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出了第一台可以实用的电子计算机—ENIAC。它有一间房子那么大,重达30吨,使用了1.8万个电子管,而它的计算能力远远不及今天随便一台手提电脑。但是这台计算机完全贯彻了著名学者图灵的计算机设计理念,可以称为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电子计算机。也就是在这一年,科学家麦卡锡(JohnMcCarthy)预见到了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具有极大的潜力,有望产生智慧,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概念随之诞生了。
步步失守的人类
首先,“阿尔法狗”击败了欧洲围棋冠军樊麾二段,而且以5∶0的分数赢得干脆利落。那是人工智能第一次战胜职业围棋手。“阿尔法狗”击败樊麾的战绩使它登上了著名的《自然》杂志。之后,“阿尔法狗”又以4∶1的分数击败了围棋九段高手李世石。“阿尔法狗”使用的是业内非常火爆的“深度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程序的制作者首先要让程序学习大量的样本,然后层层进行过滤来完成训练。说得简单点,就好比我们看一个印刷粗糙的图案,如果离得很近,你只能看到一大堆色素点;但是稍微离得远一点儿,你就会看到一些线条;再远一些,才能看到图像。这一点点拉远距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进行层层过滤,最终在信息丢失中获得本质。
大踏步前进的AI
战胜李世石之后,“阿尔法狗”并没有就此止步,工作人员为它在围棋战网上注册了名为“master(大师)”的账号,分别与数十位顶尖围棋手交手。最终,“阿尔法狗”取得了全胜战绩。目前,这个人工智能棋手已经在围棋界排名世界第一了。而这个时候,“阿尔法狗”2.0版本又出现了。这一次,它将不再借助人类已有的棋谱,而是自己摸索形成套路,来探索围棋的新战法。这又是人工智能的重大突破。
事实上,这些年来,人工智能领域正在蓬勃发展,“阿尔法狗”并不是其中唯一的代表。首先通过图灵测试的是聊天程序“尤金·古斯特曼”(EugeneGoostman),时间是2014年。图灵测试源自计算机科学之父阿兰·图灵的研究,用于测试计算机在某个方面是否达到人的水平。这个测试认为,如果电脑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而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回答的,那么电脑在这个领域就通过了测试。
如果把机器的作品和人手写的作品放在一起,你会不会也分不清楚呢?事实上,在场的人类裁判也蒙了。最后,裁判的正确率只有52%,或者说,人类裁判确实分不清哪个是机器写的,哪个是人写的了……

奇点时代即将到来
如果按照当前的发展,说不定要不了多久,跟人工智能相比,人脑的优势就将不复存在。情感,也许是人类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人工智能真的无法拥有情感吗?说到底,我们不过是一些化合物堆砌而成的有机体,感情的基础无非就是我们体内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而计算机真的可以在计算中产生类似感情的东西吗?
至少图灵在当年不相信这是计算机无法突破的领域。他对那些在文章中给读者留下一点儿安慰的做法嗤之以鼻,并且毫不客气地指出,没有什么事情是计算机模拟不了的。如果按照那个屡次说中未来的科幻家库兹韦尔的预言,到2045年, 人工智能就将追上人脑, 达到“奇点”,然后绝尘而去。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文明将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一个新的文明纪元就会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