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自律和爱,让自己成为心智成熟的人——《少有人走的路》书评
文/乔平
听朋友说:“《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是构成我人生哲学根基的一本书。”就因为这个评价,我读了这本书。
通篇读下来,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如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M·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01
生而带来,又无处不在的懒惰,让我们在安逸和享乐的舒适区难以自拔,这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严重阻碍着我们心智的成熟。但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这是书中第一部分"自律——解决人生问题的最主要工具"所谈的问题。
回想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事情,作者派克博士提出的处理人生中各种问题的四项基本纪律:延迟享受、承担责任、直面真实和保持平衡,读起来都非常感同身受,尽管有时这样做需要极大的勇气。如努力克服对没有把握的事、麻烦的事拖延时间;在工作、生活、身体管理以及教育孩子中的责任与平衡处理等等。正如书中提到的,一旦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借助这些纪律去处理它们,这些问题就不再是问题,而自己的自我、人格和自信,也就在处理这一个个的问题当中得到心智的成熟和成长。
02
爱一个人就应该要求不离不弃?爱孩子就应该倾其所有去为孩子服务?爱金钱爱权利就应该不择手段去获得?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书中第二部分"爱——不断拓宽自我界限、完善自我的意愿"对爱做了大多数人都不太明白的诠释。
妈妈要坚持接送上高中的孩子上下学,孩子吃饭给盛碗里,吃水果给削好皮,这就是对孩子的爱?这到底是孩子的需要还是妈妈的需要?按照书中的说法,这不叫爱,这叫过分依赖,是妈妈对孩子的一种依赖,是将依赖性当成了真正的爱。真正的爱的本质之一,就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我们豢养宠物,只是希望它们永远不要长大,乖乖地陪着我们。我们看中的,是宠物对我们的依赖性,然而,孩子不是宠物,他们需要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我们也希望他们长大,所以,太过宠爱是不可取的。
“我不想再活下去了!我没有了丈夫(妻子、男朋友、女朋友),活着还有什么乐趣?我是多么爱他(她)啊?”这样的描述不是爱,而是过分的依赖感。确切的说,那是寄生心理。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意味着你是个寄生者,而对方是记寄主。这样的关系和感情,没有自由的成分,这是一种需要而不是爱。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选择了一起生活罢了。
03
盲目地认为宗教信仰有助于或有害于个人心智成熟与健康,都不是正确的态度。生命中出现的恩典与奇迹长令科学哑然,但他们并不是科学的对立面。任何事物,都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这是书的第三部分"信仰与恩典简述"的内容。
第三部分,关于信仰与恩典的简述,对我来说有感觉的只有"科学也是一种信仰"这句话,其他的没有太多体会,暂不做评述。
04
非常喜欢书中的第二部分,它让我们重新认识爱的本质,知道爱不是单纯一种情感,也不是依赖,而是一种促成自我和他人的精神和人格不断成长的意志。努力倾听,帮助对方成长,是一种关注式的爱;保持自己的独立,也允许对方独立,是一种独立的爱;遇到矛盾与冲突,恰当地提出想法而非自大的随意批评,是一种平等的爱;懂得约束爱的能量,不滥爱,对伴侣和孩子有责任感,是一种自律的爱。这样的见解对我们人和人都是深刻而有效的。
自认为有阅历有经验的我,从书中得到了一个启示:必须超越现有的一切,消除由个人经验产生的成见,才会获得更加成熟的认知。这一过程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是消除熟悉的过去,追求新鲜的未来。面对陌生的人、事、物,我需要让昔日的经验、当前的需求和未来的期待一并出席,共同“会诊”,对我的需求和现实状况进行评估,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决定。第二是为了体验新鲜事物的独特性,我必须以包容一切的姿态,说服既有的成见和观念暂时让位,让陌生、新奇的失误进入感官世界。在此过程中,我必须竭尽全力,尽可能呈现出成熟的自我、诚实的姿态、巨大的勇气。
懒惰是人类的原罪,懒惰背后的潜意识是恐惧,是对走出舒适区面临的痛苦的恐惧,而自律是懒惰的反力,爱是自律的动力,所以,我们需要用自律和爱来克服和改变懒惰。谁不想做个乐观而靠谱、情绪稳定、懂爱的人呢?为此,我们只有常常提醒自己,放弃当下的逸乐,推迟满足感,勇敢成担起责任,学会自律和爱,让自己成为心智成熟的人。
学会自律和爱,让自己成为心智成熟的人——《少有人走的路》书评蜕变,遇到更好的自己。99之0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