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走在学校上撞见熟人,经常会被问到复习得怎么样了。一开始觉得被关心挺好的,哪怕只是客套的寒暄。
后来每次被人问到,便觉得徒增了一份压力,并且在不断积压。
特别是在累得连走路都要慢半拍的时候,这句话像一盏无形的红灯,“尽职尽责”地散射着鲜红的光波,直刺布满血丝涣散的双眼。
再喜欢的事,也会有不想触碰的时候好朋友在微信上问我:“最近在忙些什么?”
我想都不想就回了一句:“在准备考研。”
对方接着问我每天都做些什么,我在输入栏上输入:复习昨天看过的语法长难句,整理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的相关笔记,结合文章记忆单词和一些词组的固定搭配;看中新史第二章和传播学第九章,画框架图,浏览新传的学术论文……
一口气打完上面的字,我不经意间瞄见了桌角的笔记本,上面写着的待办事项和我刚才发送的信息别无二致。
过了一会,朋友发来信息:“累吗?”
再喜欢的事,也会有不想触碰的时候我本能地想说:“肯定累啊,有的时候恨不得它通通滚开,越远越好。我也想天天撸串喝酒瞎浪。”不过想了想以后,我晃了晃手机,摁下了撤销键。
深思熟虑了一会,我认真地输入“有时候会累,歇会儿就继续。实在不行就去跑跑步。”
我不想说得很励志,那样看起来很假。可我也不敢把真实的想法告诉他,人前似乎时刻要有一种“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的魄气和毅力。
“现在我很讨厌我喜欢的东西”似乎是一句自相矛盾的话。我也能想象到一些回应,“你不是很喜欢吗?为什么会讨厌?”,“这说明你没有很喜欢嘛”,“所以还不如选一样不那么喜欢但是前景好的工作,这样比较靠谱”。
可是事实就是,我还是喜欢着它,偶尔我还是不想接触它,甚至会讨厌它。
再喜欢的事,也会有不想触碰的时候开学第一周的周末我参加了一个公众号的活动。那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报名的时候,我们在公众号上写下最想做而还没做的事情。
我毫不犹豫地写下“想体验新闻民工的一天”。第二天就收到了被选中的通知。
活动当天我们4人一组,大家彼此不认识,用一天时间一起完成大家想做的事。当然,还有一些早有安排的趣事。
由于条件的限制,我的任务临时改为“以一个选题随机采访路人”。
我们讨论的时候选了一个关于性教育读本的话题,探讨直白裸露的性教育课本用于教育小学生是否合适的问题。
原本以为是一件so easy的是事情,然而当我站在街上看着行色匆匆的路人时,我的双脚仿佛与地面连为一体,迟迟不肯迈出一步。
再喜欢的事,也会有不想触碰的时候队友拿着相机站在一旁,看得出来她的手因为长时间拿着相机而有点发酸,在微微抖动。她不停地用眼神失意我身边数都数不过来的采访对象。
我一直犹豫,我想,这个选题会不会太过尴尬?我又不是真正的记者,多数人可能理都不理我吧?我在问问题的时候卡壳怎么办?对方回答的时候我紧张得听不清怎么办?
最后硬着头皮采访了两个路人之后,我就跟队友说:“我的体验到此为止吧。”
再喜欢的事,也会有不想触碰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我有机会靠近喜欢的事情一点的时候,我却想就此打住。我总是跟自己说,因为那次条件限制,没有人指导,选择话题太随便,问的问题没有注意技巧等等。
然而我清楚根本的原因,是“我以为我可以轻松做到”和“我连第一步都踏不出”的巨大落差。
预期一直被一种无形的压迫感牵引着,倒不如提前结束,重新审视自己。
队友当时说了几句话,“你不能先采访父母,在采访年轻人,应该随机采访,这样才真实”,“如果是我,大概早就完成任务了”,还有一句,“别看着我,我不会帮你的”。
再喜欢的事,也会有不想触碰的时候我觉得我的专业储备受到了万点的碾压,那些我努力在教科书上学习到的知识,被一个其他专业的人轻易地说出来,并且附带着对我实实在在的质疑。
我觉得自己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我只是想停下,看看周围是什么情况。走下去的念头自始至终没有打消啊。
记得读大一的时候,苦于不喜欢的专业而不知所措,我通常会找Yan诉苦。每次我都调侃她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专业,就算累死累活也是值得。
她不紧不慢地笑了笑,平静地告诉我,就算是喜欢的事,也会有觉得难,觉得烦的时候。
再喜欢的事,也会有不想触碰的时候我记得当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句,那怎么也是甜蜜的烦恼啊。
现在回想,所谓的甜蜜,不是乐在其中,那一刻我显然并没有多少快乐;不是对前方的自信,事实上我并不知道我在这条路上能走多远,只是笃定地相信自己可以一直走下去;也不是不停地暗示自己“我喜欢”。
而是在烦过躁过牢骚过后,像刚嫌弃完自家孩子之后那样,又自然而然地抱起来亲昵。
再喜欢的事,也会有不想触碰的时候也像网传的那番话那般,母校是一个你可以肆意吐槽却容不得外人一句诋毁的地方。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大概不是时刻夸在嘴边的,而是没日没夜在吐槽的,并且打心底却难以割舍的。
就像我现在磨磨蹭蹭敲下的这些文字一样。
再喜欢的事,也会有不想触碰的时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