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儒、道专题
【58】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一)

【58】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一)

作者: 0b59d463561c | 来源:发表于2018-12-11 20:56 被阅读0次

楞 严 经 讲 记

 净界法师

丁二、大众愿闻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阿难尊者在请示佛陀修学空假中三观内心的依止,所谓的常住真心。

  这时与会大众还有从十方来的恒沙菩萨,我们前面说过这些恒沙菩萨都是来请教佛陀,都是来听法的。还有这些十方的大阿罗汉、辟支佛。阿罗汉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二千五百个常随众,还有这些辟支佛等,这等包括了波斯匿王、长者、居士,这些当初在斋供的这些居士们,这时候都回到了祇桓精舍。

  阿难尊者在祈请首楞严王大教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当中有一个共同的心情,就是俱愿乐闻,都是以欢喜好乐的心来听闻。这种心情在《华严经》作一个譬喻说:如病思良药,如饥思美食,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这时候大家的心情就像是一个重病的人来追求良药,一个饥渴的人追求美食的心情。这时阿难尊者祈请完以后他就退回来自己的坐位,坐在那个地方保持默然,来纳受佛陀的教法。

  这段等于是说明,阿难尊者从摩登伽女那个地方回来以后的一个状态,他自己感到非常的悲悔,也正式向佛陀请法。因为阿难尊者的请法,就使令佛陀有因缘开显以下的整个教法。

  丁三、如来答示(分二:戊一、就事以显理。戊二、明性本具相。)

  戊一、就事以显理。

  理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就是我们心中的家,那种清净的本性,叫做理体,因为它不变所以叫理。我们理体在哪里呢?就在这个事相,就在我们五蕴的身心世界当中,就在我们生灭变化五蕴身心世界当中去开显我们的本性。

  我们讲就路还家,从生灭的路当中找到我们真实的家,就是就事显理。

  (分二:己一、逐破妄执密显真心。己二、显示妙理兼破余妄。)

  己一、逐破妄执密显真心(分二:庚一、征其发心本因。庚二、示以常心直道。庚三、广破七番妄计。)

  庚一、征其发心本因(分二:辛一、如来问。辛二、阿难答。)

  佛陀在开显楞严大教之前,他问阿难尊者,他最初发心出家的一个因缘。

  辛一、如来问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这时阿难尊者哭得很悲痛,哭完以后就坐在位子上,请佛陀开示。但佛陀这时候并没有马上开示,佛陀问阿难尊者一个问题。在问问题之前他跟阿难尊者先攀一个世俗的感情。

佛说:阿难尊者,你跟我不是普通的关系,你我同气(气:同一家族),我们二个的关系是非同小可,不但是同一个家族,而且在世俗的情感、在世俗伦常方面还是均(均:同辈分,堂兄弟)。

  这地方的经文是很不寻常的,佛陀在经典当中很少跟自己的弟子们攀世俗感情,但这地方佛陀跟阿难尊者说:我们二个的关系是一个家族的关系,而且是一个天伦同辈的关系。佛陀很明显的跟阿难尊者谈谈世俗的感情,这道理何在呢?

  古德说:因为这时候阿难尊者,心中受到这么大的灾难,说是他出家以后最大的灾难,他心中的打击悲痛可想而知。这时候佛陀必须用世俗的感情来安慰他,使令他能够心平气和,才能够去领受以下的大法,尤其佛陀以后开始要破除阿难的妄心。

  所以如果他心静不下来他根本受不了,所以佛陀这时候就用世俗的感情来安慰阿难尊者,说我们二个之间是同一个家族,在人情的天伦上又是一个堂兄弟的同辈。

  佛陀说:你当初在发心出家的时候,你一定在我的佛法当中,你用你的眼睛看到一种很特别的相貌,你一定有感受到一种很特殊的功德相,才会让你下这么大的决心,来舍掉世间的恩跟爱。恩:最恩是父母之恩;爱:爱莫大于妻子之爱,能够舍弃父母之恩妻子之爱。

  这地方的意思是说,阿难尊者是白饭王的儿子,也是一个王子,所以他能够享受世俗五欲之乐,而且他能够得到父母的宠爱、妻子的恩爱。他这时候放弃世俗安乐果报的相状而追求出家,他一定看到一个更好的相状,才会产生这么大的决心,才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取舍。

这时佛陀就提出一个问题来问阿难尊者:你一定是在三宝的因缘当中,有一个地方特别的吸引你让你感动,所以你才会出家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8】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fxy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