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林“吃”树,靠煤矿“吃”炭当属自然。
村南头与杨家河湾接壤处有一个煤矿,号称是国营煤矿,其实它隶属于临沂矿务局。靠着这个矿,村民可是“吃”了不少炭,得到了不少实惠。
像分粮食一样,矿上会不定期分给村民一点炭,算作占地补偿,对村民们来说,这是一个炭的固定来源。
运炭的汽车经过村子,车因颠簸会掉落一些炭,村民争着扫起来,这是炭的一个额外来源,天长日久也能扫到不少;到煤矿周围渣滓堆上捡一些,这又是炭的另一个来源;也有少数胆子大的脸皮厚的,趁着看炭场的不注意或不在场,顺手装一些,其实就是偷,这个来源虽不光彩,但却非常实惠,偷一次胜过扫很多次,胆小的不敢,也瞎眼馋。真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炭的来源多了,自家烧不完就有了余炭,有的把余炭送亲友。不知哪一天开始,村里有了炭的交易,来交易的据说是沂水县的人,他们拉着排车,带着自织的印花粗布(我见到的只有白底蓝花和蓝底白花两种),以布换炭。
村民们从自家炭堆里扒拉出一些炭面子出来,堆在天井中央,把换炭的叫到家里看炭交易,根据炭的品相讨价还价之后,双方认为合理,称炭量布,以布换炭的交易就算达成。
我家攒了两三年的炭算是陈年余炭。娘把余炭也弄到天井中央,堆成一堆,也要换布。她到街上叫来一个换炭的,只见那人围着炭堆转了一圈,蹲下后双手捧起炭面,展开手让炭面在手掌上散开,又让双手靠近眼睛,仔细看了又看,好像不满意,对娘说:
“你家的炭不好,不黑也不粘,不换了。”
“你真不识货,别看这炭不黑,却是最干净的炭,渣子都挑出来了,是最好烧的炭;不粘是因为没洒水,换了俺的炭,保你不吃亏上当。”
娘说完,那人还是向门口走去。
娘跟到门外,看着那人的背影,有些激动地朝他说:“你不听俺的,不换真炭,偏要换假炭、炸炭,回去不好烧就晚了。”
我看娘还有些生气,对她说:“不换拉倒,为什么跟他生气!”
“你哪里知道,很多家的炭都掺了渣子,又撒上水,这样看上去炭又黑又粘,他们就认为是好炭。咱家的炭什么也没掺,还把渣子挑出来,又不撒水,也不压秤。看上去不黑不粘,可是货真价实的好炭呀!咱不坑人,他们不知实情,被坑了还不知道。”
听娘说了这些话,我突然明白了,原来见到不少人用车子往家里运炭渣面子,不是垫院子,也不是铺路,我还纳闷呢,弄这个干啥?噢!原来是……
我经常和炭泥,和之前必须把混在炭中的渣子拣出来,若拣不干净,渣子在炉膛里会烧炸,火力不旺,还有可能把炉火炸灭。人为地往炭里掺渣子,炭怎么烧?怪不得娘很生气。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货比三家不吃亏,路过三遭不陌生”。这些谚语对沂水来的炭盲们来说就不应验,他们完全不熟悉炭,根本分不清渣子和炭,有的渣子比炭还像炭,外行人根本分辨不出来。他们只看表象,不具备“窑滑子”的识炭经验,被蒙骗也是必然。
同时我又想,在那个年代,平民百姓都不易,你的炭是辛辛苦苦一点一点积攒下来的,人家的布也是干完了生产队的活以后,晚上点灯熬油纺线,再一寸一寸织出来的,都是勤劳朴实的穷人,不应奸诈耍滑,穷人不应该对不住穷人。自己烧炭时要拣出渣子,兑换给人家却要往里掺渣子,让人家回家不能烧,良心能安吗?!
唉!不知哪一个奸人想出的歪点子,带坏了民风。我真为这些人而汗颜,到沂水羞说何庄人。
娘绝不会往炭里掺渣子,更不会为了压秤而撒水,最终也没换成布,她很是失望。
“咱就是换不成也不坑人,不丧那个良心!”
娘一边念叨着一边把炭又归拢到炭堆里,我为母亲的淳朴善良而自豪!
在我的记忆里,村里只进行了一两年的炭布交易,以后就没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