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陇集团是指北魏时期一些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一带的门阀军事势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陈寅恪先生提出的。
关陇军事集团的产生和历史上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有很大的关系。北魏建国初期,都城设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平城的地势比较靠北,当时在北方的蒙古草原上盘踞着强大的游牧民族柔然。当北魏南下作战时,柔然骑兵经常侵扰北魏境内,而都城平城首当其冲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
公元396年-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先后在平城以北设置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个军镇,以此来拱卫京师。六镇将领皆由鲜卑贵族担任,士兵主要都是鲜卑人,还有一些汉人豪强。因六镇的重要作用,六镇的将领甚至是士兵的身份地位都比较高,而普通百姓都以在六镇当兵为荣。
随着北魏疆域的不断扩大,北魏政府强制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大族豪强、部落首领及将帅迁入六镇戍边,后来又不断地发配囚犯戍边,从此六镇镇民的地位日益下降。到了孝文帝汉化改革,迁都洛阳之后,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六镇的军事地位也没那么重要了。而作为六镇的统治者如鲜卑贵族、士族豪强得不到朝廷的重视,长时间得不到升迁,待遇也不如洛阳的贵族豪强,就去奴役、盘剥六镇的老百姓,导致六镇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加剧,军民长期对北魏政府不满。公元524年终于爆发了六镇军民起义。
起义爆发后,六镇的鲜卑贵族和汉人豪强趁机扩充自己的实力。出身于怀朔镇的鲜卑化汉人高欢利用这次起义投机钻营,到了六镇起义被镇压后,高欢不但得到了北魏权臣、大丞相尔朱荣的赏识,还收编了六镇余部二十多万人。后来,尔朱荣死后,其家族也被高欢全部消灭,高欢从此成了北魏政权的实际操控者。
公元533年,北魏孝武帝密令关中大行台贺拔岳对抗高欢夺回政权。贺拔岳认为想要对付高欢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于是率部整合关陇地区的军事力量。关陇军事集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而贺拔岳也成为关陇集团的第一代领袖。
贺拔岳除整合关陇地区的军事力量外,还整合了六镇的剩余力量。至此,贺拔岳的实力大增,孝武帝任命贺拔岳为都督关中二十州诸军事、大都督。此时在北魏朝廷能和高欢抗衡的也只有贺拔岳极其兄长贺拔胜了,高欢对贺拔兄弟俩很是忌惮。
公元534年,在高欢的离间下,贺拔岳被人用计所杀,残部由贺拔岳的部下兼好友同乡、夏州(今内蒙古境内)刺史宇文泰收编。孝武帝为了摆脱高欢的控制,跑到宇文泰处避难。后来,宇文泰与孝武帝政见不合,毒杀孝武帝,另立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建立西魏。
宇文泰首创府兵制,士兵平时耕种,战时打仗,参战时自备武器和马匹。根据鲜卑八部制度,又设立八柱国。柱国本来是战国时楚国的官职名,是为有战功的人设置称为上柱国。北魏时设置柱国大将军,尔朱容是第一个获此封号的人,位在丞相之上。宇文泰此时的地位相当的高,八柱国里除了他和皇族的元欣,其他六位,每人各督两名大将军,共十二大将军,每位大将军又各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二十四军。这就是府兵制的基本系统配置。
宇文泰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通过相互联姻和发展,基本主导了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基本上都和宇文泰是老乡,来自六镇中的武川镇,经过后来的发展,势力遍及关陇地区,关陇集团由此产生。当然,关陇集团是现代学者提出的说法,在当时他们可不知道他们都同属这一集团,只知道他们最初都来自同一地方,后来都各自有不同的发展和命运。
八位柱国大将军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瑾、独孤信、侯莫陈崇。十二大将军分别是: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其中,宇文泰的儿子语文觉建立了北周政权,杨忠的儿子杨坚建立了隋朝,李虎的孙子李渊建立了唐朝,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分别是北周、隋、唐的皇后,李弼是瓦岗军李密的曾祖父。这些人在当时都是改朝换代、建功立业、显赫一时啊!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府兵,有军权又在朝廷任职,形成了“入则为相,出则为将”的情况。
在关陇集团中,其他的后起之秀像尉迟囧、长孙晟、贺若弼、韩擒虎、李靖、侯君集都是当时的名将,为隋、唐的统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其最后的代表人物长孙晟的儿子、唐初宰相、外戚长孙无忌在唐高宗时,因得罪武则天被诬陷图谋造反,削爵发配黔州(管辖今湖南、湖北、重庆、贵州部分地区),被逼自杀。
关陇集团的形成在南北朝乱世时确实能起到权力集中,各势力相互制约,达到一定的权力平衡,使社会在五胡十六国之后相对稳定,但是也因为国家权力通过世袭的方式,一直在这些士族门阀手中,中央权力太弱,导致朝代更迭频繁(枪杆子里出政权啊!),而且普通庶族百姓是很难有机会走入仕途的。这些士族门阀拥护谁,谁就能取得政权,当然也必须代表这些人的利益。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隋文帝杨坚推行了先进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但因为当时的门阀势力很大,最终没有成功。到了唐玄宗时,关陇集团基本上都没什么有影响力的人了,府兵制也被废除,纵横一时的关陇集团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