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善良 锻造孩子真正的竞争力
善良是人类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竞争优势,也是人类获得幸福感的前提。能被周围人喜欢,受到周围人的尊重、肯定,会让我们感到心情愉悦,充满幸福感。培养孩子善良的人格,是孩子未来能够拥有积极的身心、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必要前提。善良是真正符合几十万年来人类进化逻辑的优秀品格,是孩子真正的竞争优势。
㈠善良是人类进化选择的结果
很多家长认为,善良就是老实、懦弱,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太善良无法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必然会吃大亏。其实这是个误区。人们都不喜欢阴险狡诈、恶意满满的人,都希望与一个善良、懂得为他人着想、能在别人有困难时给予帮助的人相处。而且善良的人也更敢于承担社会责任,能够带动和感动更多的人。这样的人不仅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还会赢得更多人的帮助和认可。这种自带光环的人,怎么会无法适应社会呢?从这个角度来说,善良的孩子更有竞争优势。
人类从来都不是这个地球上最凶猛的生物,也不是生存能力最强的生物。人类会成为地球上的万物之首,靠的就是人类天性中的善良。并且,不是我们要选择善良,是善良选择了我们,让人类走到了今天。善的意念产生善的行动,善的行动使得我们的群体逐渐强大。这样强大的群体又被选择出来,被赋予更加深刻和复杂的善心,使得群体更加强大。这样周而复始,人类才最终成了一个个体能力不算最强,但群体综合优势最明显、综合实力最强的物种。也就是说,人类能够战胜其他物种,在地球上生存下来,是人类进化选择的结果,原因可能就在于人类拥有强大的善的基因。
㈡善良的孩子更具幸福感、更懂爱
关于助人的动机,社会上有三种解释。
1.社会交换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帮助别人是一种互惠互利的理性行为。因为是利益交换,帮助别人的人也更容易得到其他人的回报。
2.人的恻隐之心。
第二种解释是人在见到他人痛苦时都会产生同情之心,即孟子所谓的“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3.帮助他人能带来快乐。
来自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史蒂芬·波斯特(Stephen Post)教授是一位专门研究助人方面问题的专家。小时候,每当他情绪不好时,他的妈妈就会说:“孩子,你看上去心情不好,你出去帮助别人吧。”于是小波斯特便会跑出去,帮助街对面的环卫工人清扫落叶,或者帮助旁边的大伯修理桅杆。他说:“我每次出去帮助完别人,心情就变好了。”
后来,波斯特成为研究慷慨助人大爱精神的专家。2008年,他在自己的《好人会有好报吗?》一书中开篇就写道:“如果我可以带一个词到来世,那一定是‘付出’。”
一项最新的研究也证明了波斯特的观点。这项研究认为,那些与人为善的孩子,可以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也能获得更多的认可和赞许,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欢迎。
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当我们在帮助、支持、安慰别人时,大脑里分泌多巴胺的奖赏中心腹侧纹状体的血液流量会增加,这说明助人行为促使大脑分泌了更多的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大脑神经递质,主要负责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所以又被称为“快乐使者”。它会让我们获得全身心的愉悦感受。“助人者自助之”,这里面的“自助”指的就是获得强烈幸福感的自我驱动力。
㈢善良,不是有求必应
善良是一种积极的品格,可以让孩子的未来更幸福,更有竞争力,但是,无底线的善良和不加判断的助人行为往往也会成为坏人作恶的机会。
据报道,许多犯罪团伙都会假借找人帮忙的名义,把一些孩子骗到偏僻的地方实施犯罪行为。因此,我们既要保护孩子善良的天性,引导孩子做一些善事、善举,也要教育孩子学会保护自己,让孩子懂得善良也是有底线的。
我们如何教育孩子既能帮到别人,又不会伤害自己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三个原则。
1.教孩子保持警惕;
在平时,我们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助人方法,以及哪些人可以帮助,哪些人不要帮。
比如,当陌生的大人向孩子求助,而且要求孩子到其他地方帮忙时,孩子就应该警惕起来。因为从逻辑上来说,身高、体能方面明显占优势的成年人,正常情况下是不需要特意找孩子帮忙的。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任何需要离开熟悉的环境、离开父母视线的助人行为,都必须得到父母的同意后才可以去做,绝对不要私自去做。
2.教孩子辨别是否值得帮;
面对外界的求助,我们要教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力,分清什么人、哪些行为是值得帮助的。对于劣迹斑斑的人,不但不应该帮助,还应该在适当的情况下予以惩罚。比如在考试时,有的同学希望抄孩子的试卷,拉孩子一起作弊,这样的忙就绝对不能帮。不仅不能帮,我们还要让孩子远离这种行为,如果遭到对方的威胁,就要勇敢地寻求老师的帮助。父母还要告诉孩子,正义是需要坚守的,智慧地维护正义也是必要的。
3.教孩子保护好自己的利益。
帮助别人当然是好事,但也有前提,其中一个前提就是先保护好自己的利益,不能为了帮助别人而让自己蒙受巨大的损失。
比如,在孩子看到有人落水时,我们是希望孩子去救人,还是不救呢?要这样教育孩子:如果孩子不会游泳,贸然下水救人,白白牺牲了自己还救不了别人;即使孩子会游泳,也可能因为体能有限,不懂得正确的施救方法等客观原因根本无法施救。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贸然下水救人就是不理智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大声地向周围的大人求助,请大人帮忙救人。
同时,我们还要教育孩子,在帮助别人时,还要注意保护好其他人的利益。比如,有的孩子在学校里搞小团体,欺负、隔离其他孩子,这就不是一种助人的善良行为。我们要教育孩子,如果有这样的团体找到他,希望孩子跟他们一起冷落甚至欺负某个同学,千万不要答应对方。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周做两个小时的好事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善行了。这虽然太过机械和绝对,但也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提醒:我们不需要一直都做好事,永远只为别人活着,真正的善行是坚守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不会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伤害别人的事,也不会为了别人的利益而过度地压抑自己。有时,我们要教孩子学会对他人的请求说“不”,或者把求助的人介绍给其他真正能帮到他的人。要知道,如果你能力不够,或者十分勉强,不愿做某件事,还不得不去帮别人,很可能会害了对方,也害了自己。
㈣如何培养孩子的善良品格
1.从帮助身边的人做起;
说到帮助别人,很多人想到的助人为乐对象一定是陌生人。其实并不需要如此,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的生活学习等,都属于助人行为。“助人为乐”不一定是“助陌生人为乐”,能帮助自己身边的人,同样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行为。
人的天性就是要分亲疏远近的,首先帮助自己的亲朋好友,也是人之常情。更何况,如今在公共场合做好事,帮助素不相识的人,或多或少会面临一些障碍乃至风险。所以,对于社会化程度不高、分辨力不强的孩子,鼓励他们从帮助自己的亲人、朋友做起,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父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把孩子帮助大人做事当作理所应当,就像父母认为自己照顾孩子也是理所应当的一样。要为这两种理所应当建立一种价值感激的新习惯。父母为孩子做的事,要让孩子懂得这是父母爱他的体现,而不是想当然的。孩子在帮助父母做事时,父母一定要表现出对孩子价值的认可。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把爱与感激首先留给自己最亲近的人,而不是把它们都留给陌生人。
2.助人为乐可以是很小的事;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的,培养孩子善良的品格也是如此。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帮助身边的人以及陌生人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有必要的。
虽然都是不起眼儿的小事,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是通过身边的这些小事,才能让孩子养成帮助别人的好习惯,并让孩子从中体会到快乐及价值。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将帮助别人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行为习惯。
3.鼓励孩子给予他人情感支持;
所谓情感支持,是指鼓励孩子在情感上给予别人理解、支持和鼓励等。比如,看到小伙伴伤心了,可以让孩子去安慰一下;爷爷奶奶过生日时,让孩子画一幅画给爷爷奶奶,祝他们生日快乐。有些孩子会把自己的零花钱省下来,在家人过生日时,买礼物送给他们,这当然让人欣慰和高兴,但在收到这份珍贵礼物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告诉孩子,给予别人情感支持有时候比物质上的给予、奖励等更重要。
尤其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情感的需要往往超过对物质的需要;反过来,我们付出情感时,也常常比付出物质更吝啬。因此,情感支持有时比物质支持更珍贵。让孩子明白这一点后,如果他仍然愿意为别人付出感情,那么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同理心,也是人类最伟大的积极天性。
4.父母做好行为示范的榜样。
孩子总是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成人的行为来构建自己的行为方式,尤其是模仿他们最亲近和最尊重的人,如父母、老师等。所以要培养一个善良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成为有爱心、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为孩子做好行为示范的榜样,让孩子模仿。这样不但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这种影响力在孩子身上也会更持久。
比如,当我们希望孩子能助人为乐时,我们就带头积极参加学校、社区里的一些义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给孩子适当分派一些任务,或是让孩子当小帮手。这就会增加孩子的价值感,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用的,同时也能得到更多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的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在帮助别人时,一定要表现出内在的满足感,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帮助别人时内心是积极、快乐的,一直保持正向的情绪。这种间接的反馈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虽然我们有时候改变不了什么,但我们仍然要为孩子保留一颗珍贵的善良之心,以及关于善意的全部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