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是中国古人推崇的大智慧。
《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静能克服人身上的燥气。
《大学》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个人内心不静,很难真正思考问题,做人做事也一定会骄矜、浮躁。安静的人会仔细观察、审时度势,更容易深入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
开学这段时间,发现班上的孩子静不下来,学习上非常浮躁。
每次我进教室总能看到孩子们,整整齐齐的坐在位置上,窃窃私语的讲话。面前放着书本作业,是没有提前学习的意识。当我站上讲台开始上课,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他们齐声量应答,感觉自己什么都学会了似的,那声音仿佛在告诉我——太简单了,我们都会。
课堂上,每当我提出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它们全部都静悄悄的,沉默了。再看看他们的状态,根本没有思考。
还有另外一种情形。这几次给们印了几张练习卷子,试题有易有难。试卷一发下去,孩子们很快的把简单的写完,稍微有一点难度的左顾右盼,东张西望,或者和别人小声讨论着,相互询问着怎么做?班上出现了一片嗡嗡声,看起来乱糟糟的。
我提醒他们先把简单的题做完,难的题留着或者举手问我,不要相互询问,否则发出的声音影响其他同学思考。但是孩子们就是做不到这一点,班里依旧是这种嗡嗡嗡的声音。
你说孩子们是在扰乱课堂秩序吧,他们很无辜,他们的确是在相互学习;说他们是在相互学习吧,他们对这些问题根本就没有深度思考,想省事,就是在相互抄袭答案而已。
还有些孩子看到一些写诗句的填空题,三下五除二就写完了,可是拿起他的卷子仔细一看,每一句上都有错别字,或者都有某个字不会写,等于说这个空算白填了。
这样的情况就是简单的题做错了,难的题又不会做。对于孩子们的做题结果,想一想都觉得可怕。
这就折射出了一种现象——浮躁。
那我把我们班这种情况跟同事探讨,以求寻找解决方法时,才知道他们也面临着同样的苦恼。
原来这不是我们一个班级的现象,而是所有学生普遍的现象。
学生不能安定,不能静下来也就不会去思考。
今天趁着语文课任务比较少一点,处理完课文之后,我就给学生讲了我观察到的同学们的表现。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会对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我们怎样做才能改变这样的现状?未来我们班级的共同目标是要能静下心来学习。
中午到教室一部分学生去校园值日,还有一多半学生在教室。我让班里的一个女生把印的卷子发了,让早吃过饭的同学先做。果然,大家都安安静静的坐在教室里,挺专注的做题。我想,可能是我的这节“思想品德课”起到了作用,也许这作用只是短暂的,表面化的作用。
说实在的,我也不太寄希望于,我说了一遍孩子们就能改正。但是至少我说了,他们知道静不下心来学习是一种表面的学习,是不能进行深度思考的真正学习,等到真正体会到,就肯定能静下心来。至少我还认为我们班有一部分优秀的同学,肯定能弄懂我的话的意思,并且会逐步改掉浮躁的毛病,会对其他同学造成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任何一次对孩子们的教育,都是不会白做的。
班主任一定要口勤,手勤,腿勤,多说,多做,多想办法,有空多往教室跑。折腾一下,一定会有所改变的。反之,如果发现这种情况不及时处理,没有人会帮你解决的,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
让学生们能够静下来,静下来,不浮躁,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的成绩注定不会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