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作为终有一死者,对世界的理解与解释》——这个题目如果放到半年前看的话,我得需要理解半天——仿佛钻了牛角尖,又仿佛给你开了一扇窗。但有今年暑假干老师带读的《存在与时间》做打底,还是可以一下子理解的。不过,事情仿佛没有我想得那么简单,因为干老师总会给你新的东西。

讲写作,干老师先从语言世界讲起。语言世界又囊括了很多领域,比如,自然世界、过去的历史、共同规则、个体自我表达等等。我们人类对整个世界的解释,从有了语言开始,就有了传播,语言又在传播中发生了变形,直到有了文字。
文字是在商朝时期被创造出来的,有了文字,很多故事就被流传下来了,流传除了文字流传还有语言流传,变形也就开始慢慢发生了。

干老师举了“商契”和“仓颉”的例子。商朝时期有个人用纂刻的形式记录了语言,也就是发明了字,这个人也就被命名为“商契”。“仓颉”呢,和“商契”的发音类似,是文字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形。所以,“商契”和“仓颉”是同一个人,但是我们在不同的典籍里看到这样的名称,总以为“商契”是另外一个人,因此而发生了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解释。
“变形”扭曲了文字本来的意思,但文字却靠这样一种形式被记录了下来,这种记录其实是特别伟大的,它代表了先前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虽然浅显直白,但是却让后人有迹可循。干老师说:这样,语言就捕捉了这一切,我们才有机会读到《蒹葭》这类的诗歌。
这是文字和语言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作用那么,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人和文字、语言又有什么关系呢?

人是“终有一死者”,但这个道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积极的方面去思考,大部分是回避和逃离。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特性时,从这里出发的文字就带有了终极性,也就是对生存意义的寻求,这是写作就呈现了独一无二的特性——用语言去理解和命名,把过去混沌的一切,归于某一类。这种归类与命名的过程就是一种整理,写作其实就是整理。
干老师就是这样,从字源一直到为何而写,循循善诱,像先知一般的解释,让人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写作,就是在既定的范围内,创造一个更深刻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尼采的意义就大于了达尔文的意义。
好吧,就像最后ppt上的一句话:
通过语言,接受一个世界;
通过语言,赠予一个世界。
当我们参悟了写作的这些真谛时,我们就要通过写作赋予世界光明。
【整理深度语文上干老师的演讲,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不知道理解得是否正确。】
网友评论